1、酰氯可由羧酸与无机酸的酰氯如三氯化磷、五氯化磷、亚硫酰氯SOCl2作用制得。羧酸制备酰氯的方法:羧酸与SOCl2在DMF中反应,根据情况可以加热等;羧酸与草酰氯加热或回流。羧酸中的羟基被卤素取代的衍生物左式中R为氢或烃基;X为氟、氯、溴、碘。
2、有机#1 羧酸的制备和取代羧酸有机化学中,羧酸和取代羧酸是核心内容。首先,我们探讨羧酸的制备方法,包括氧化法、腈水解法和格氏试剂法。氧化法是通过醇酚和醛酮的氧化反应总结而来;腈水解法适用于伯卤代烷,且能生成芳香族羧酸;格氏试剂法则适用于伯、仲、叔卤代烃,能增加一个碳原子的羧酸。
3、腈水解反应:就是腈和水反应,生成物可以是羧酸也可以是酰胺,但是羧酸更容易一些.因为它是完全水解,是制备羧酸的一种重要方法。反应条件:加酸或者加键即可。酸催化的反应历程:氰基和羰基相似,也能质子化。
4、大多数时候都用氢氰酸盐比较好,因格氏试剂难操作、要求高,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CH3)3C-Cl如果加NaCN会造成产率低,因为会发生消去反应产生(CH3)2C=CH2(叔卤代烃容易消去),此时就是格氏试剂效果好了。
枳壳是一味中药,枳壳性微寒,味酸、苦、辛,入脾经和胃经,具有消积化痰、理气宽中、健脾开胃、行滞消胀等功效,对于临床上常见的食积不化、胀气下垂、胸肋气满、脱肛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枳壳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被称为枳实或橘核。它是橘子的果实残余物,主要由皮层和果核组成。自古以来,枳壳就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枳壳的来源、性味、功效和应用。枳壳的来源 枳壳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也有一些进口品种。
枳壳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枳壳性苦、辛、酸、温,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官脱垂等病症。
香橼枳壳:为植物香橼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产于江西、四川等地。销全国并出口。绿衣枳壳:为植物枸橘(枳)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福建、陕西等地。主要供出口。玳玳橼枳壳:又名苏枳壳。为植物玳玳花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江苏、福建等地。行销于华北地区。川枳壳:为产于四川的酸橙枳壳和香橼枳壳。
枳壳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外观特征显著。果实呈半球形,直径通常在3-5厘米之间,表皮呈现出绿褐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散布着许多小油点。果实中央可见明显的花柱基痕或圆形果柄痕。切开后,中果皮厚约0.6-2厘米,黄白色且光滑,有维管束分布,边缘可见棕黄色油点。
枳壳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是一种名叫酸橙的植物没有成熟的果实,经过人们晒干以后就可以入药。中药枳壳盛产于我国的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区。在很多中药方剂中我们都能看到中药枳壳的身影,很多方剂中中药枳壳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药材,少了它治疗效果就会变得比较差。
六甲基二硅氮烷,以其中文名称六甲基二硅亚胺或1,1,1,3,3,3-六甲基二硅氮烷,又名六甲基二硅胺烷,是一种化学物质。其英文名称为1,1,1,3,3,3-Hexamethyldisilazane,商品名称还包括HMDS和DYNASYLAN HMDS。此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为C6H19NSi2,分子量为1639克/摩尔。
六甲基二硅氮烷,化学名称为1,1,1,3,3,3-六甲基二硅氮烷,其CAS号为999-97-3,分子式为C6H19NSi2,分子量为1639300克/摩尔。这是一种透明的液体,具有较高的折射率(n20/D=407),闪点为52°F。
六甲基二硅氮烷1,无色透明液体。易水解,放出NH3,生成六甲基二硅醚。在催化剂存在下,与醇或酚反应,生成三甲基烷氧基硅烷或三甲基芳氧基硅烷。与无水氯化氢反应,放出NH3或NH4Cl,生成三甲基氯硅烷。可由三甲基氯硅烷与NH3反应来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