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晃动,排出气泡;记录此时体积,得出小石块的体积;用石块质量除以石块体积,得出密度。
2、首先,量筒必须是很大的那种。要把量筒注入一定量的水,将烧杯放入量筒,记录液面高度。再把石块放进烧杯,再次放入量筒并记录液面高度。两次测量高度差记为h,求出上升液体的体积。最后拿出烧杯,将石块放进量筒,记录液面上升高度,求出液体上升的体积,即石块的体积。
3、方法1:天平和刻度尺法。用天平测m;用刻度尺量出长方体的长a ,宽b,高c,可得体积 V=abc。最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密度ρ=m/abc。方法2:弹簧称和刻度尺法。用弹簧秤测出物体的重力G,可得质量m=G/g,测体积同上法,则密度可得ρ=m/abcg。
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装水的烧杯。测量步骤:A、用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G0;B、用测力计测出石块全部进入水中时的“视重”G1;计算:F浮=G0-G1=ρ水gV石。
测量石块密度的过程需要准确测定石块的质量和体积。石块的质量可以通过天平轻松测量出来。而石块的体积,则可以通过利用浮力的原理来计算。当石块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它所占据的体积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排开的液体体积会对应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具体来说,他测得小石块排开水的重力为0.5N减去0.4N,即0.1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小石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水的重力,因此浮力为0.1N。进一步,黄杰华老师利用小石块完全浸没的条件,通过密度公式ρ=m/V来计算小石块的体积。
分析:将同一小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某种液体中,则 V排水=V排液=V物=V;设将同一小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某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F;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浮、F浮,则F浮=ρgV、F浮=ρgV; 式中的ρ与ρ分别为水、某种液体的密度。
C 答案解析:考点:密度的测量。分析:量筒加适量水,测出小石块浸没前后的体积,二者之差就是石头体积。小酒杯浮在量筒中记下体积,小石块放于小酒杯后仍让其浮在量筒下,记下体积,前后两次体积之差就是小石头排开水的体积,根据漂浮,从而算出石头质量。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就是指通过计算来辨别物质是否是空心,是否含有杂质。
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实验探究和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1、密度 = 质量 ÷ 体积 体积 = 质量 ÷ 密度 质量 = 密度 × 体积 在这些公式中,密度的单位通常是千克每立方米(kg/m),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
2、在物理学中,体积的计算是一个基础问题。 通常,体积(V)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密度(ρ)和质量(Q)的关系来推导。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
3、质量等于体积乘以密度:m=V*p。这个公式表示,如果已知物体的体积和密度,就可以计算出它的质量。比如,一块体积为5立方厘米、密度为2克/立方厘米的物体,其质量就是10克。体积等于质量除以密度:V=m/p。这个公式适用于已知质量与密度的情况下,计算物体的体积。
4、重量等于体积乘以密度这句话是错的,应该是是质量等于体积乘以密度。质量=体积x密度;也即m=V*ρ。根据物理学原理,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因此,重量等于体积乘以密度。其中,重量的单位通常是千克或克,体积的单位通常是立方米或立方厘米,密度的单位通常是千克/立方米或克/立方厘米。
5、在物理学中,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四个公式正是描述这种关系的工具:质量除以体积等于密度,表达的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可用于计算物质的密度。密度除以体积等于质量,意味着在已知密度的情况下,可通过体积计算出质量。
1、使用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将之前测量得到的小石块的质量和体积代入公式中,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注意事项: 在测量过程中,要确保天平和量筒的准确性和精度。 小石块放入水中时,要轻放以避免产生过大的水花或气泡,影响体积测量的准确性。 晃动量筒排出气泡时,要轻柔且充分,以确保气泡完全排出。
2、测量石块密度的过程需要准确测定石块的质量和体积。石块的质量可以通过天平轻松测量出来。而石块的体积,则可以通过利用浮力的原理来计算。当石块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它所占据的体积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排开的液体体积会对应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3、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装水的烧杯。测量步骤:A、用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G0;B、用测力计测出石块全部进入水中时的“视重”G1;计算:F浮=G0-G1=ρ水gV石。
4、器材:量筒、水、天平 步骤:在量筒内注水,记下水的体积,同时用天平测量小石块质量;把小石块放进水中;晃动,排出气泡;记录此时体积,得出小石块的体积;用石块质量除以石块体积,得出密度。
5、【实验目的】测定石块密度。【实验原理】ρ=m/V;——排液法 【实验材料和器材】:石块、水、天平、小水杯、大烧杯。
6、小石头 密度 是大于水的,所以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测量。首先用 托盘天平 测出小石头 质量 m,然后向 量筒 注水,1/3即可。记下此时 容积 V1,然后将小石头放入量筒,完全浸没,记下此时容积V2。所以小石头体积V=V2-V1,所以密度p=m/V。
1、密度单位常用是kg/m^3和g/cm^3。
2、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m/V,物体的密度(ρ)是用质量(m)除以体积(V)得出的,如果题目是物体的重力(G),那么需要先用重力(G)除以g(10N/kg)得到物体的质量再求密度。
3、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计算公式:ρ = m/V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同时也常用克每立方厘米(g/cm)。
4、密度: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公式:ρ=m/v 国际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此外还常用克每立方厘米(g/cm)。
5、密度单位包括吨/立方米、千克/立方分米(升)、克/立方厘米,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千进制。例如,1吨/立方米等于1000千克/立方分米,1千克/立方分米等于1000克/立方厘米。
6、千克/立方米(kg/m)= 0.001克/立方厘米(g/cm)在厘米·克·秒制中,密度的单位为克/立方厘米。在国际单位制和中国法定计量单位中,密度的单位为千克/立方米。密度是对特定体积内的质量的度量。密度的定义是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