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一般来讲,金属矿石具有较大的密度,其变化范围是5~0g/cm3;大部分非金属矿石的密度值较小,岩石的密度在2~5g/cm3之间(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2~0g/cm3,常见值为7~7g/cm3。
其他常见岩石和矿物:如花岗石、正长岩、闪长岩等岩石的密度普遍在5~3之间,远低于方铅矿和自然金等矿物。注意:上述排名是基于提供的信息进行的相对排序,并不涵盖所有可能的矿物和岩石类型。在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其他密度各异的矿物和岩石。
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岩石的密度主要受三种因素控制。即构成岩石物质的矿物颗粒的密度、孔隙度和孔隙 中的流体。对于沉积岩来讲,密度主要受孔隙度控制,孔隙度一般随沉积物的固结作用和 成岩作用的增强而减小。此外,沉积岩的密度随着岩石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加大,且随着埋 深的加大也逐渐增高。
常见的黄铜矿密度范围为:1—3g/cm^3。 一立方铜矿石的重量,按照黄铜矿的平均密度1g/cm^3计算,为1×100^3 / 1000000 = 1吨。
1、岩(矿)石密度 (1)沉积岩类 研究区主要产出粉砂岩、泥岩、砂砾岩等较为疏松的沉积岩,中等密度值,但变化范围大,平均密度值为(44~70)×103kg/m3。硅质岩、灰岩、页岩等较致密的沉积岩属偏高密度值,平均(65~73)×103kg/m3。
2、弱磁性—低密度—高导电性—低激电性类:该类岩层为新生代地层,是电法工作的屏蔽层。它的密度、磁性均较低,与下伏岩层形成一个很强的密度界面和磁性界面。利用重、磁资料可有效研究盆地内中生代地层或基底的起伏情况。
3、西南地区地层密度特征:盆地西部地区主要密度界面是前中生界顶面与中生界之间的密度界面。
4、新近系上、下油砂山组之间的密度界面,密度差为0.14g/cm3,为区内主要密度界面;2)下油砂山组与上干柴沟组之间的密度界面,密度差为0.12g/cm3;3)古近系与中生界地层之间的密度界面,密度差为0.10g/cm3;4)中生界与基底地层之间的密度界面,密度差为0.08g/cm3。
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不同类型岩石的密度如下: 花岗岩:颗粒密度约50-84g/cm,块体密度约30-80g/cm。 闪长岩:颗粒密度约60-10g/cm,块体密度约52-96g/cm。 辉绿岩:颗粒密度约60-10g/cm,块体密度约53-97g/cm。
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岩石的比热容为2 MJ/m3·℃,热导率为3 M/m·℃,密度为6 g/cm3。 砂砾层的比热容为2 MJ/m3·℃,热导率为3 M/m·℃,密度为6 g/cm3。
对地层岩石密度测定的要求 1)要求系统地采集地层中不同岩性岩石标本进行密度测定并进行密度资料的整理。
岩石密度测定方法 (1)天平法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水中减轻的质量等于它排开同体积水的质量。对于4℃的水,1cm3的体积质量为1g。因此,用天平在空气中称得标本的质量为 P1,在水中称得质量为P2时,它的密度为:普通物探 式中:V为岩石标本的体积;σ0为4℃时水的密度,等于1g/cm3。
岩石密度的测定,根据岩石类型和试样形态,可分别采用量积法和蜡封法。量积法。试样可制备成圆柱体、立方体和方柱体。在试样两端和中间三个断面处测量其互相垂直的两个直径或边长,计算平均值,测量试样中心和四周的五个高度,计算平均值。蜡封法。蜡封法适用于一切软硬岩石。
要测量不规则形状石块的密度,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工具:弹簧秤、细绳,以及可以浸没石块的水。首先,我们使用弹簧秤测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量,这样就可以得出石块受到的重力。接着,我们将石块完全浸入水中,并再次使用弹簧秤测量其对弹簧秤的拉力。
其密度是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单位体积(不包括开口与闭口孔隙体积)的质量。岩石的密度(颗粒密度)对于建筑材料选择、岩石风化研究、地基基础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及确定围岩压力等计算指标至关重要。
按照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变化、规模及其分布特征(图3-1),将本区布格重力异常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面状区异常,一类为梯级带。
区内区域重力场见图1-4,从图上可看出,区内布格重力场自北往南,自东往西逐渐减小,梯度变化呈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趋势,定性的反映了地壳厚度自北往南、自东往西变厚的特点。
正负异常轴向均呈南北向展布为最大特征。 白音套海—金厂沟梁一线以西赤峰市地区,以西拉木伦断裂带为界,航磁特征各具特点,进而划分为赤峰市地区北部磁场区和赤峰市地区南部磁场区。 西拉木伦断裂带本身在航磁图上以线性负异常带反映出来。
宏观上,区域重力场与地形呈镜像关系,即山地呈现为重力低、盆地呈现为重力高,重力梯度带对应着盆地与山地的过渡区间。根据重力场理论,区域性异常反映的是大尺度深部场源性质及产状特征,一般重力异常是由横向剩余密度引起。
式中 r——干旱指数; E0——年蒸发能力,常以E-601水面蒸发量代替,mm; P——年降水量,mm。当r0时,表示该区域蒸发能力小于降水量,该地区为湿润气候。
岩石TCR值表示岩心采取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柱状柱状图TCR是指岩心采取率。
岩土勘察报告属于A类资料。在建筑工程资料的分类中,总体分为四大类:A类(基建资料)、B类(监理资料)、C类(施工资料)和D类(竣工图)。其中,岩土勘察报告因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基础性,被归类为A类资料。
RQD):岩石质量指标,用直径为75mm的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芯管在岩石中钻进,连续取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10cm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