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黄极性大,亚甲基蓝的极性小。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亚甲基蓝较二甲基易溶于极性小的流动水中,所以亚甲基蓝流动快。甲基橙1份溶于500份水中,稍溶于水而呈黄色,易溶于热水,溶液呈金黄色,几乎不溶于乙醇。主要用做酸碱滴定指示剂。
由于甲基蓝的极性小,荧光黄的极性大,所以先用极性较小的溶剂把极性小的甲基蓝洗脱。洗脱指是亚基蓝和亚基橙分离工程。
亚甲基蓝(化学式:C 1 6 H 1 8 ClN 3 S,分子量:3186),3,7-双(二甲氨基)吩噻嗪-5-鎓氯化物,是一种吩噻嗪盐,正电荷不稳定。外观为深绿色青铜光泽结晶(三水合物),熔点215C,闪点14℃,密度1g/mL。可溶于水/乙醇,不溶于醚类。
用极性小的溶剂(如乙醇)洗脱时,亚甲基蓝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甲基橙的流动缓慢。用极性大的溶剂(如氨水或者水)洗脱时,甲基橙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亚甲基蓝的流动缓慢。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能力大小既与吸附剂的活性有关,又与物质的分子极性有关。
性质:金红色闪金光或闪古铜色光的粉状物,溶于水,稍溶于酒精则呈蓝色;遇浓硫酸呈黄光绿色;稀释后呈蓝色;水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呈紫色或出现暗紫色沉淀。
它是一种金红色或闪古铜色的粉状物质,能溶于水并显蓝色。在浓硫酸中,它会变为黄光绿色,稀释后则恢复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会呈现紫色沉淀。这种染料的制备过程包括由N,N-二甲基苯胺亚硝化,再通过还原、氧化、硫化和缩合,最后与氯化锌反应成盐,经盐析、过滤和干燥得到成品。
1、不一定的,首先,-CH3中C一定是极性的,当-CH2-两边原子团相同时,可能是非极性,可能是极性。
2、碳氢键的长度随碳原子的杂化而略有不同。氢原子和sp2杂化碳原子之间的键比氢和sp3杂化碳之间的键短约0.6%。氢和sp杂化碳之间的键更短,大约比sp3C-H短3%。这种趋势可以通过乙烷、乙烯和乙炔的分子几何结构来说明。碳氢键的反应:一般来说,C-H键是非常强的,所以它相对来说是没有反应的。
3、有机物中的分子通常包含具有π电子的结构,如双键、三键或芳香环。这些π电子能级可以吸收紫外光,使分子处于激发态。然而,也有一些有机物,尤其是较简单的碳氢化合物,它们在紫外区域可能表现较弱的吸收。总体来说,有机物是否具有紫外吸收特性取决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化学成分和电子能级。
4、现在比较甲基和苄基(苯代甲基)的电子效应的不同。苄基中一个甲基H被苯基取代,暂不考虑超共轭效应,仅考虑不同电负性引起的诱导效应。H被苯基C取代,C-C键电子云相比H-C电子云稍偏向左侧(不必考虑苯环上其它碳氢sigma电子的影响,对后面要讨论的羟基超过3个化学键),故供电子能力较甲基略弱。

分子结构:甲基醇的分子结构更加简单,可形成更多的氢键、范德华力和疏水相互作用,因此能更牢固地与吸附剂表面结合。极性:甲基醇是极性分子,相比之下,亚甲基蓝的极性较低。另外,吸附剂表面也可能是一种铺有极性基团的材料。这样,甲基醇与吸附剂表面的相互作用强于亚甲基蓝。
用极性大的溶剂(如氨水或者水)洗脱时,甲基橙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亚甲基蓝的流动缓慢。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能力大小既与吸附剂的活性有关,又与物质的分子极性有关。分子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大,分子中所含极性基团越多,极性基团越大,其吸附能力也就越强。
表面积:吸附过程发生在物质与表面接触的界面上。若吸附物质的表面积较大,那么与之接触的分子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加快吸附速率。亚甲基蓝可能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快地与吸附表面进行接触。分子间作用力:亚甲基蓝分子与吸附表面之间存在较强的吸引力,如静电作用或分子间力。
手机版 我的知道 为什么用极性小的溶剂洗脱时,亚甲基蓝流出最快,而甲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5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因为2种组分在乙醇和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甲基橙不溶于乙醇,先用乙醇将亚甲基蓝洗脱,然后再用水将甲基橙洗脱。
1、酚羟基的极性较大,因为它具有更强的氢键和更强的极化结构。亚甲基则是一种非极性基团,由于它只包含碳和氢原子,因此不具有电性。
2、羟基化学式为-OH,是一种常见的极性基团。羟基主要分为醇羟基,酚羟基等。羟基与水有某些相似的性质,羟基是典型的极性基团,与水可形成氢键,在无机化合物水溶液中以带负电荷的离子形式存在(OH-1),称为氢氧根。(1)-OH是醇羟基。又称氢氧基,由氢和氧两种原子组成的一价原子团(-OH)。
3、形成氢键后,邻位羟基H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上升(原本是近乎裸露的质子),即羰基O上的孤对电子云向邻位羟基H移动,氧上的电子云密度下降使其吸电子能力增强,从而羧酸羟基sigma电子向羧酸羟基O的方向移动,羧酸羟基极性增其,酸性上升。
4、酚羟基一般在3200-3400左右甲基伸缩振动在2900附近,变形振动在1380,1430附近酯基在1600-1700有极强的吸收,主要是羰基的吸收峰苯环骨架振动在1600,1580附近有吸收紫外吸收峰在235nm。分子的振动模式分为两种,即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以下是亚甲基和甲基的两种振动模式。
5、醇,有机化合物的一大类,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一般所指的醇,羟基是与一个饱和的,sp3杂化的碳原子相连。若羟基与苯环相连,则是酚;若羟基与sp2杂化的烯类碳相连,则是烯醇。酚与烯醇与一般的醇性质上有较大差异。
1、荧光黄比亚甲基蓝先被洗脱出来。荧光黄的极性较小,属于亲脂性染料,与反相色谱柱的疏水性基质作用较小,因此相对比较容易从柱子上洗出。而亚甲基蓝则为亲水性染料,与柱子的疏水性作用较强,因此需要更多的洗脱剂或更高的浓度梯度才能从柱子上彻底洗脱。
2、由于甲基蓝的极性小,荧光黄的极性大,所以先用极性较小的溶剂把极性小的甲基蓝洗脱。洗脱指是亚基蓝和亚基橙分离工程。
3、用极性小的溶剂(如乙醇)洗脱时,亚甲基蓝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甲基橙的流动缓慢。用极性大的溶剂(如氨水或者水)洗脱时,甲基橙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亚甲基蓝的流动缓慢。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能力大小既与吸附剂的活性有关,又与物质的分子极性有关。
4、⑴对样品组分和洗脱剂都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在洗脱剂中也不会溶解。 ⑵对待分离组分能够进行可逆的吸附,同时具有足够的吸附力,使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能最快地达到平衡。
5、亚甲基蓝先被洗脱下来,而甲基橙后被洗脱下来,原因如下: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能力大小既与吸附剂的活性有关,又与物质的分子极性有关。分子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大。由于亚甲基蓝的分子极性大于甲基橙,因此亚甲基蓝先被洗脱下来。
亚甲二氧基大。氧基和羟基的极性大小,羟基没有推电子甲基,甲氧基有推电子甲基的极性更小,甲氧基的极性更小。亚甲二氧基极性大,亚甲基越多电负性吸电效应迅速衰减,分子更趋向非极性,极性增大。
亚甲二氧基和甲氧基极性,亚甲二氧基极性大。根据查阅相关资料,极性大小主要是看分子中电子分布是否均匀,不对称性越大极性越大,甲氧基和亚甲二氧基基的极性大小亚甲二氧基没有推电子甲基,甲氧基有推电子甲基的极性更小,所以亚甲二氧基极性大。
【答案】:B 在氨性甲醇溶液中,氯化锶可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木聚糖 lignan xylan 具有n-苯丙烷在n-丙基侧链β位上两分子结合的β、γ-二苯甲基丁烷骨架的物质之总称,所以它具有两个C6-C3单位所成的基础骨架。这是由R.D.Haworth(1936)所提出的名称。苯环可为氢氧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所置换,侧链常取有环状结构。
苯环可为氢氧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所置换,侧链常取有环状结构。广泛分布于显花植物,常以糖苷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树皮、果实、木质、叶、根、树脂提取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