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是蒸煮都可以的,但是炸制是不建议选择,会流失营养,且还不健康,含有致癌物质等。
2、维生素K的种类和形式不同,但其基本性质和作用相似。维生素K是叶绿醌生物活性物质,有KKKK4四种形式。K1和K2是天然存在的脂溶性维生素,存在于绿色植物中,由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K3和K4是人工合成的水溶性维生素。
3、维生素K2的稳定性相高。维生素K2在空气中比较稳定,加热到90度时才开始轻微冒烟,维生素K2在弱碱性或酸性环境中都能保持稳定,保持维生素K2的稳定性,存放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并尽快使用完。
4、而K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维生素。四种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都较稳定,能耐酸、耐热,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但对光敏感,也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钾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元素,一般成年人体内的含钾元素150g左右,其作用主要是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5、从而止血。 3.(两)兄弟、性格、脾气、泰然自若、撕、怕。 4.例一:“它们……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只”字起限制作用,准确说明了维生素K的性质)例二:“在常温下维生素K1是液体,维生素K2却是固体。(“在常温下”准确表明条件,极为严密)。
6、维生素K1为黄色油状物,维生素K2为黄色晶体,溶于油脂及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耐热但易被光破坏。维生素K在植物体内对光合作用有一定功能;是动物体内生成凝血酶原的必需因素,因而能促进血液凝固。人类每天的维生素K最低需要量尚无公认的规定。动物缺乏维生素K,血凝时间延长,可引起创伤流血不止。
1、维生素K的活性形式是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维生素K是一种叶绿醌类化合物,也被称为凝血维生素。最早于1929年由丹麦化学家达姆从动物肝和植物油中发现并提取出来。维生素K有多个形式,包括天然存在的KK2以及人工合成的水溶性形式K3和K4。
2、维生素K2。在人体内,维生素K1需转化为维生素K2才能发挥凝血作用,维生素K2又称为甲基萘醌7,是维生素K的主要活性形式,能够与凝血因子结合,促进血液凝固。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凝血作用,对人体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3、维生素K是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有KKKK4等几种形式,其中KK2是天然存在的,是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而K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维生素。最重要的是维生素K1和K2。

甲基萘用铬酐氧化而得。将2-甲基萘溶解于冰醋酸中,搅拌冷却到40℃以下,缓缓加入铬酐与等量水的混和液,使温度维持在35-40℃。加毕,在40℃保温0.5h,升温到70℃保温45min,再升温到85℃保温15min,将反应物倾入大量水中,不断搅拌下沉淀出2-甲萘醌。
首先,制备对照品溶液:取甲萘醌50mg,精确称量,溶解在250ml量瓶中,再用氯仿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则涉及取适量本品(约含甲萘醌50mg),加入氯仿和碳酸钠试液进行处理,分离出氯仿层,过滤并稀释至100ml,再用氯仿洗涤滤器和水层,合并后用氯仿稀释至最终体积,同样摇匀。
实验所需试剂包括三氯甲烷、碳酸钠试液和无水乙醇,仪器设备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试样制备步骤具体如下:碳酸钠试液:取5g无水碳酸钠溶解于100mL水中。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甲萘醌对照品50mg,溶解后稀释至250mL,2mL取样稀释至100mL无水乙醇中。
试剂: 三氯甲烷碳酸钠试液 无水乙醇仪器设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试样制备: 碳酸钠试液取无水碳酸钠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