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萘的性质描述如下:物理状态:无色挥发性油状液体,具有明显的挥发性,能随水蒸气挥发。熔点:3℃,在20℃时会呈现熔化状态。闪点:121℃,在特定温度下易于发生爆炸。沸点:大约在263℃,具体沸点范围包括250252℃、257℃、253℃和258℃,以及在减压条件下的105℃和111113℃。
氯萘是一种无色挥发性油状液体,具有明显的挥发性。其熔点为-3℃,在-20℃时,该物质会呈现熔化状态。氯萘的闪点为121℃,在特定温度下易于发生爆炸。沸点在263℃左右,具体而言,在250-252℃、257℃、253℃和258℃(100.4kPa)及105℃(0.67kPa)和111-113℃(0.67kPa)之间。
氯萘的熔点为-20C,表明其在低于此温度时处于固态。沸点在259-263C之间,说明它在达到这个温度范围时会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在20C时,氯萘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0.1g/100ml,这意味着它在水中不溶或几乎不溶,通常与水不相容。
-氯萘属于无色挥发性油状液体,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熔点为-3℃,沸点高达260.2℃,相对密度为1938克/立方厘米(20℃),折射率为6326,闪点121℃。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四氯化碳、二硫化碳、苯和氯苯等溶剂中。
分子量为1662,具有CAS登录号90-13-1和EINECS登录号201-967-3。该物质的英文名称为1-Chloronaphthalene,亦可被称为1-Naphthyl chloride或alpha-Chloronaphthalene。其化学结构以萘环为主体,含有一个氯原子取代。此类化合物在工业中具有一定的用途,但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化学性质,确保安全操作。
萘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可升华的特性。当萘受热达到其熔点时,会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这种现象被称为升华。萘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约为80.5°C,沸点约为218°C。
萘是无色片状晶体,熔点80.5℃,沸点218℃,有特殊的气味,易升华。不溶于水,易溶于热的乙醇和乙醚。萘是重要的化工有机原料,也常用作防蛀剂。萘是晶体有熔点。
萘有78摄氏度的。萘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7H8。它的熔点在80摄氏度左右,在常温下为固态。当萘的温度升高到80摄氏度时,它会变为液态。临界温度:472℃临界压力:05MPa引燃温度:526℃饱和蒸气压:0.0131kPa(25℃)外观:白色结晶性粉末。
固液共存状态:在熔化过程中,萘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即部分萘已经融化成液体,但还有一部分萘仍然保持固态。熔化过程没有固定的温度:由于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没有固定的温度,而是随着热量的增加逐渐从固态转化为液态。
纯萘为无色单斜晶体,萘的熔点是80.5 ℃,凝固点也是80.5 ℃,萘的温度在80.5 ℃下时,呈固态;在80.5 ℃以上时,呈液态,点 219 ℃ ,闪点 789 ℃ (闪点又称燃闪点,表示可燃性液体性质的指标之一。
萘是一种具有明确晶体特征的物质,这体现在它拥有固定的熔沸点等特性。晶体是一类固体,其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排列上展现出一种特定的规律,即周期性重复排列。这种排列方式构成了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其中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内以固定的距离周期性地出现。萘是一种无色、呈片状的晶体。
1、氯萘的熔点为-20C,表明其在低于此温度时处于固态。沸点在259-263C之间,说明它在达到这个温度范围时会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在20C时,氯萘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0.1g/100ml,这意味着它在水中不溶或几乎不溶,通常与水不相容。
2、物化性质:外观性状 米色至棕色粉末 折射率 715 闪点 203C 蒸汽压 53E-08mmHg at 25°C 熔点 202-206°C (dec.)密度 565 g/cm3 沸点 450.9C at 760 mmHg 4-氯-1,8-萘二甲酸酐的用途:合成苝系染料、颜料和荧光增白剂的重要原料。
1、八氯萘,中文又称全氯萘,其英文名是Octachloronaphthalene,对应的CAS号为2234-13-1,EINECS编码为218-778-7。这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可以用InChI表示为1/C10Cl8/c11-3-1-2(5(13)9(17)7(3)15)6(14)10(18)8(16)4(1)12。分子式为C10Cl8,其分子量为4073克/摩尔。
2、狄氏剂是一种具有特定理化特性的化合物,它的详细信息如下:国标编号为61876,国际通用名称为Dieldrin,化学名称则为六氯-环氧八氢-二甲撑萘,又被称为化合物-497和Octalox。它的分子式是C12H8Cl6O,这意味着它由1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氯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其分子量达到了380.9克/摩尔。
在密度方面,2-氯萘的相对密度相较于水为178,在20℃时这一数值尤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密度比水稍大,这在许多化学实验中可能影响其溶解性。在溶解性方面,2-氯萘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磺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磺酸基,可以增加产物的水溶性和酸性。大部分水溶性染料含有磺酸基,而磺酸盐可以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洗涤剂、润湿剂、渗透剂、乳化剂、增溶剂等。磺化反应还可以使芳环上的磺基转化为羟基、氨基、氯基、氰基等,从而制得一系列中间体。
避免局部过热,体系黏度变化小,而且其溶解性、分子量、热稳定性及结晶形态方面的性能都明显优于溶液聚合;但乳液聚合体系中乳化剂的浓度大,不易完全去除,给产物的纯化不利,并且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和沉淀剂,制备成本较高。
在有机化学中,判断分子是否具有芳香性时,关键在于计算兀电子数。我的方法是:首先,必须确保分子满足共轭条件,即双键之间没有打断,且可以连续地通过π电子传递。接下来,数出所有双键的数量,并将这个数字乘以2,因为每个双键贡献两个π电子。例如,环辛四烯中存在4个双键,因此π电子数为4*2=8。
芳香烃,通常指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是闭链类的一种。具有苯环基本结构,历史上早期发现的这类化合物多有芳香味道,所以称这些烃类物质为芳香烃,后来发现的不具有芳香味道的烃类也都统一沿用这种叫法。例如苯、二甲苯、萘等。苯的同系物的通式是CnH2n-6 (n≥6)。
休克尔规则的核心在于,当一个环状分子满足一定条件时,即其环状分子中π电子数目为4n+2(n为非负整数),则该分子具有芳香性,表现出稳定的结构。这个条件也被称为休克尔规则的判据。通过这个规则,我们能够预测某些化合物是否具有芳香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第一,共平面性。虽然分子中可能存在多个π键,但对π芳香性而言,我们只需关注那些共平面或近似共平面的π键部分。第二,首尾相连,即形成闭环。这代表分子中π电子形成了抗磁环电流,形成闭环是芳香性的基础。
首先判断闭合共平面共轭,大坑就是共平面([10]-轮烯)然后数电子,先写成单双键交替的形式,把参与共轭的双键去掉,然后数有多少个原子不是四根键,少一根键就加一,参与共轭的杂原子也按四根算,比如说呋喃,环上4C1O,C三根O两根,缺4×1+2=6根,就是6个π电子,有芳香性。
判断物质是否具有芳香性,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平面闭合离域 2)π电子数吻合4n+2 二者缺一不可,称休克尔规则。π电子数满足4n+2,是使得离域电子刚好对成键分子轨道全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