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密度变小的效应。当温度升高的时候,水分子的热运动更剧烈了,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了,因而引起密度的减小。使密度变大的效应。当温度升高时,水中的微晶体逐渐地被破坏,引起密度的增大。在4℃以上,水的温度升高时,第一种效应占优势,水的密度减小,体积增大。
2、主要是水的密度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也就是液态水的密度是1kg/L,也就是说1公斤重的水要用一升的瓶子来装。楼上的说的不对,当水凝结成冰,他的密度发生变化,由原来的1kg/L变成了0.9kg/L,也就是一升的瓶子只能容纳0.9公斤的水。所以你会看到,你装好的一瓶水放到冰箱里冰冻会涨起来。
3、水冻成冰体积是会变大的,因为水的密度要比冰的密度大。一旦水和冰的重量一样的时候,冰的体积就会变大。主要原理就是水的反常膨胀,水在0~4度以下的时候它的密度是最小的。当水温逐步降低低于0度的时候,水就会慢慢变成冰,由于冰的密度比较小,此时冰为了能够保证重量,会直接出现变大的现象。
4、变小了。水的密度是0 g/cm^3,冰的密度是0.9 g/cm^这是因为液态的水在凝固成冰的时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每个分子都被四个分子所包围,形成一个结晶四面体。这种排列方式是比较松散的,使得冰晶体中的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于液态水中的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因为在同等质量下,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它的体积会变大,将水冻成冰的时候,就会膨胀。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0C的水冻成冰的时候,体积大约会增加1/11。
设水的质量为m,当m质量的水凝结成冰时,质量m不变,密度p变小,所以体积变大。
水结冰后体积膨胀的原因与冰的密度比水小的现象,是通过水分子结构变化所导致的。水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在4℃时密度最大。当温度低于4℃时,水中原本呈线形分布的缩合分子中,会出现一种象冰晶结构一样的似冰缔合分子,被称为“假冰晶体”。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因为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外界的热量,使得冰晶结构解体,水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由水在低温环境下凝结而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冰融化成水后,质量保持不变。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在常压环境下,冰的熔点为0℃。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这是因为冰的密度低于水的密度。水的密度是0克/立方厘米,而冰的密度大约是0.9克/立方厘米。由于质量保持不变,根据密度公式m=ρv(质量=密度×体积),密度增加导致体积减小。
由于密度是质量除以体积,当质量保持不变而密度减小时,体积必然增大。 因此,当冰融化成水时,由于密度增大,体积会相应减小。 水的密度是0克/立方厘米,而冰的密度是0.9克/立方厘米。 当冰融化成水,其质量保持不变,但密度增加,从而导致体积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