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有理论之下,密度是没有极限的。密度公式为ρ=m/v,表示单位体积内包含的物质质量;比如在标况下,空气密度为0.001293克/立方厘米,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铁的密度为9克/立方厘米。
2、密度应该是有极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们所认知的自然界和宇宙太空,人类逐渐发现一些新的物体,他们的密度在逐渐刷新我们的认知,就像黑洞,被吸进黑洞的物质,体积被压缩,密度随之增大,由于我们无法去测量它的密度,只能根据一些模型数据进行预估,从而得到很大的密度数据。
3、总的来说,虽然宇宙中的密度现象极为复杂,但我们仍然相信密度是有极限的。随着我们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认知,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刷新我们认知的物质和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密度是无限的。
1、在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木星是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吗?很显然不是,目前科学家发现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叫做HD 100546b。这是一颗怎样的行星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图示:最大行星HD100546b 行星HD 100546b距离地球大约有335光年。它围绕着一颗叫做HD 100546的恒星运转。
2、太阳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么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准确来说,木星是太阳系已知的最大行星,而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到底有多大,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暂时还没有有知道。
3、宇宙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它距离太阳第五远,是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总和的5倍。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其中氢元素含量是84%,氦元素含量是14%,其他仅为2%。木星的扁平显著,呈现扁球体形状,赤道附近略有凸起。
1、中子星极限密度典型的中子星密度高达1亿~10亿吨/立方厘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地球物质的密度,相当于一个骰子大小的白矮星物质,就和一座山的质量相当;如果把地球压缩到中子星密度,直径只有大约20米。中子星由什么组成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可能的结局之一。
2、中子星的外层为固体外壳,厚约一公里,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一千亿克以上,由各种原子核组成的点阵结构和简单的自由电子气组成。外壳内是一层主要由中子组成的流体,在这层还有少量的质子、电子和m介子。
3、当宇宙中的某颗恒星死亡时,它的残骸的质量要超过44倍个太阳这么多的质量时(这种现象又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电子被迫被融入到原子核内部,然后电子与质子会结合成一种叫中子的物质,中子星就由此诞生;中子星不完全由中子构成。 说到中子,人们可能会感到比较陌生。
4、脉冲星就是倾斜的自转磁中子星,中子星由中子构成的稳定星体,其密度可以高达10亿吨/立方厘米。这时星体的物质全部由简并的中子组成,中子简并可以抗衡巨大的引力,形成稳定的中子星。
一些内部引力较弱的物体,例如彗星,可能在经过洛希极限内时化成碎片。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是好例子。它在1992年经过木星时分成碎片,1994年落在木星上。现时所知的行星环都在洛希极限之内。
例如,彗星与太阳之间的洛希极限距离为34,392,279米,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洛希极限距离为1,066,266,402米。可以看出,彗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平衡点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平衡点更为接近,因此彗星更容易被太阳的引力撕裂。
以太阳系内的星体为例: 天体 平均密度(kg/m) 赤道半径(m) 太阳 1,400 695,000,000 木星 1,330 71,500,000 地球 5,515 6,376,500 月球 3,340 1,737,400 彗星的平均质量是 500 kg/m 使用以上数据,计算流体及刚体洛希极限。
木卫十六与土卫十八就是很好地例子,他们进行环绕的形体距离已经少于洛希极限了,不过他们依然没有成为碎片,因为他们具有弹性。而一些内部引力比较微弱的物体,类如彗星,有可能会在通过洛希极限的时候就已经化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