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依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一)精神依赖相关的神经核团及神经环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依赖涉及众多核团和脑区,共同组成了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彩图3-3),其中奖赏环路、学习记忆相关环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目前认为精神活性物质耐受和躯体依赖的分子基础主要是药物作用的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发生的代偿性适应性改变,由于阿片类物质的耐受性和躯体依赖性最强,研究最为充分,因此本部分将以阿片耐受和躯体依赖为重点,介绍其形成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耐受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阿片类药物的作用靶点是阿片受体。

3、药物精神依赖,是从偶然用药(也称为社会性用药或娱乐性用药),经规律性用药,最终发展为强迫性用药的连续过程。

4、研究发现,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同样都有其生理学基础。在使用可卡因等药物后,相应脑区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美国国家吸毒研究所通过对可卡因成瘾的实验鼠大脑进行研究后也发现,实验鼠大脑前额叶皮质的某一区域神经元活动明显偏弱。

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分析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理和心理等多个方面。以下将从遗传因素、脑功能异常、化学物质失调、心理压力等角度分析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抑郁症的发病机理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可能与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相关。

血压与抑郁抑郁和焦虑可作为高血压发生和需要药物治疗的预测指标。其抑郁症状的产生与收缩压、躯体疾病、心理社会变量有关。国外研宄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34%。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症状严重者,卒中和死亡率也增高。此外,某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也可引起抑郁,如利血平a-甲基多巴等。

临床上药物的使用,主要是基于神经深化因素的研究报道,主要是三个方面的理论:一个是去甲肾上腺素假说和多巴胺假说。这些假说都认为功能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降低,包括多巴胺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的发病都有关系;还有学者认为内分泌功能的异常,也是参与本病的发生的。

总之,抑郁症目前发病机理不太明确,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神经生化的神经递质,以神经生化方面的改变为主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改变等等。第三种是社会心理因素。三种病因综合起来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应该起到的是触发作用。

现代医学水平对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抑郁症的病因还是很复杂的。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等因素有关,其中生物因素是发病基础,主要是遗传因素。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处置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PD)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药效学关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药动学探讨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4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细胞膜受体的数量和分布

受体在不同细胞膜上的分布量并不一致,例如,通常的受体密度范围在103至104个每细胞,而电鳐电器官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密度更高,达到104至105微米,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11个每细胞。值得注意的是,受体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细胞生理状态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一种细胞膜可以含有几种不同的受体,如脂肪细胞膜上含有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等近10种激素受体。它们的数目互不相同。同一受体在不同细胞膜上的受体数目也是不同的。一般的受体的密度为103~104个/细胞,但电鳐电器官上的乙酰胆碱的受体的密度和数量较大,分别为104~105微米2或1011个/细胞。

大,分别为104~105微米2或1011个/细胞。受体的数目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是恒定的,但由于细胞生理状态不同(如生长速度,分化程度,细胞周期等)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受体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经常相互聚集形成“簇”的形式。

受体都是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或糖脂蛋白)。由于细胞内受体含量极微,有些受体稳定性又差,因此受体的分离、纯化比较困难。迄今只有从电鳐和电鳗的电器官中分离的乙酰胆碱的烟碱胆碱能受体和从正常人胎盘中分离的胰岛素受体已经得到纯度很高、数量足够的样品,因而对它们的结构也有了较多的了解。

受体的分布范围可以通过组织和器官的特征以及相关研究来确定。例如,神经递质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边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激素受体在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中的分布,细胞表面受体在细胞膜上的分布,以及免疫受体在免疫系统中的分布。

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蛋白质。分为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受体可大致分为三类:1.细胞膜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受体等。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

细胞膜受体数量和分布

受体在不同细胞膜上的分布量并不一致,例如,通常的受体密度范围在103至104个每细胞,而电鳐电器官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密度更高,达到104至105微米,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11个每细胞。值得注意的是,受体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细胞生理状态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一种细胞膜可以含有几种不同的受体,如脂肪细胞膜上含有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等近10种激素受体。它们的数目互不相同。同一受体在不同细胞膜上的受体数目也是不同的。一般的受体的密度为103~104个/细胞,但电鳐电器官上的乙酰胆碱的受体的密度和数量较大,分别为104~105微米2或1011个/细胞。

大,分别为104~105微米2或1011个/细胞。受体的数目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是恒定的,但由于细胞生理状态不同(如生长速度,分化程度,细胞周期等)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受体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经常相互聚集形成“簇”的形式。

由于细胞内受体含量极微,有些受体稳定性又差,因此受体的分离、纯化比较困难。迄今只有从电鳐和电鳗的电器官中分离的乙酰胆碱的烟碱胆碱能受体和从正常人胎盘中分离的胰岛素受体已经得到纯度很高、数量足够的样品,因而对它们的结构也有了较多的了解。

受体的分布范围可以通过组织和器官的特征以及相关研究来确定。例如,神经递质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边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激素受体在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中的分布,细胞表面受体在细胞膜上的分布,以及免疫受体在免疫系统中的分布。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