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是什么东西

1、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这些玉琮通常被认为与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宗教仪式密切相关。其中,被誉称为“琮王”的玉琮尤为重要,它是良渚文化玉琮中尺寸最大、重量最重且工艺最为精湛的一件,其尺寸为9厘米高,上射径11—16厘米,下射径15—1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8厘米。

2、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琮,被誉为良渚玉琮之首。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件玉琮的高度为9厘米,上射径为11—16厘米,下射径为15—15厘米,孔外径为5厘米,孔内径为8厘米。

3、玉琮是古代一种用于祭祀神明的礼器,其形状为内圆外方的筒形。 玉琮出现于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的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以及山西陶寺文化等地。 特别是良渚文化的玉琮,其数量众多且制作发达,所用玉材为江浙地区的透闪石质玉石,多呈青色或青赭色。

4、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其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纹饰独特,至今在其他地区发现的玉琮数量稀少,且缺乏良渚文化特有的面纹或兽面纹装饰。根据形制和尺寸的不同,良渚文化玉琮大致可分为四类。 高型玉琮:这类玉琮显著的特点是高度远超宽度,通常超过20厘米,甚至有的高达50厘米。

怎样鉴定良渚玉器?

识别良渚文化玉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材质:良渚文化玉器多选用细腻的白玉、青玉、碧玉等优质玉石。色泽温润,质地坚硬,经过精细雕琢展现出独特美感。分析造型与纹饰:造型多为扁平或圆润的片状、条状。常见动物形象如鸟、兽、龙、凤等,以及抽象图案。纹饰多采用浮雕、阴刻等技法,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良渚文化玉器的沁色通常呈现为灰白色,那些受沁程度较重的玉器则可能呈现出鸡骨白的状况,而受沁较轻的则可能有局部透出玉的质地,呈现出网状结构。

质料鉴别:硬度测试:良渚玉器采用的软玉硬度在摩氏6~5度,一般钢质刀具难以刻入,而仿制品多采用岫岩玉等,硬度较低。透明度与光泽:良渚玉器透光性强,具有柔和的玻璃光泽,而仿制品光泽往往显得浮躁和刺眼。比重液测定:使用比重为95的四溴甲烷重液测试,良渚玉器沉于液底,仿制品则浮于液表。

在光线下变换角度,可以明显看到某一点、某一块或某一片异样的闪光。颜色特征:良渚文化玉器多数呈现出红、赭、棕、黑、黄、白等沁蚀碳化的斑斓多彩的颜色,这些颜色是由于玉料的结构和节理在侵蚀过程中受沁氧化而形成的。

鉴别良渚玉器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观察透明度 良渚玉器的透明度因其材质而异,但通常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可以通过手电筒等工具,在暗处观察玉器的透光情况,以初步判断其真伪。 检查光泽 良渚玉器经过长时间的埋藏,表面往往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会呈现明显的玻璃光。

上古神器“琮王”:神人纹玉琮

有一种说法认为琮上雕刻的是一位戴羽冠的巫师或酋长,他骑在老虎上作法。我们可以将这样一个玉琮看成是图腾柱的缩影,古人祭拜图腾柱,认为它能上通神灵。”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既用来祭祀大地,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

玉琮上的兽面纹饰以四角线为对称中心,分为四组,随着琮的高度不同,相同的纹饰以不同的方式装饰在琮的各个面上。一些玉琮上还刻有“神人”图形和云雷纹,线条锋利。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良渚文化玉琮,被认为是琮中的王者。

那次发掘,考古工作者揭示了11座大型良渚墓葬,其中一件重达5公斤、高8厘米的玉琮尤为瞩目,因其超凡的规模,被誉为“琮王”。这件珍品现陈列于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其四个正面雕刻着神人兽面纹的细节,堪称艺术杰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