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锂、钠、钾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铷、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保存碱金属单质时,必须隔绝空气和水。钠、钾、铷、铯单质保存在煤油中,而金属锂须保存在液体石蜡中(锂比重小于煤油)。
2、第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锂、钠、钾、铷、铯)密度逐渐增加。因为同族那它们常温下的状态就差不多,即分子间间隙差不多,而通常,上往下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根据密度公式,体积相同,质量大大密度大元素还原性越来越强,其对应的碱性越来越强。
3、碱金属,锂、钠、钾、铷、铯,密度依次增大。所以,密度最小的锂,密度比煤油(0.8g/cm3)还小,即使放在煤油中,也是浮在表面,不能隔绝空气,所以必须密封在固体石蜡中。从钠开始,密度都大于煤油,都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4、钾:银白色的金属。密度0.86克/厘米3。熔点625℃,沸点760℃。保存在煤油中。铷:银白色蜡状金属。密度532克/厘米3。熔点389℃,沸点688℃。保存在煤油中。铯,银金色的金属。密度879克/厘米3。熔点244℃,沸点671℃。保存在煤油中。
5、锂)、过氧化物(钠)、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与水反应:碱金属与水反应时,从锂到铯,反应的剧烈程度同样逐渐增加。这些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金属性和失电子能力: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和原子半径的扩大,碱金属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也随之增强。

1、铷:银白色蜡状金属。密度532克/厘米3。熔点389℃,沸点688℃。保存在煤油中。铯,银金色的金属。密度879克/厘米3。熔点244℃,沸点671℃。保存在煤油中。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锂钠钾铷铯的密度大小关系是铯铷钠钾锂。
2、铯和钠都是碱金属,碱金属的熔点都很低,熔点低的物质一般都很软,因为常温接近金属钠的熔点,所以分子运动较快,导致形状易改变,硬度小。钠的熔点是982℃。铯的熔点是熔点24°C 可想而知铯比钠软。
3、碱金属是指元素周期表中ⅠA族除氢外的六个金属元素,包括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和钫(Fr)。根据IUPAC的规定,碱金属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ⅠA族元素。所有已发现的碱金属在自然界中均存在。
4、碱金属的密度和熔沸点: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ⅠA族除氢(H)外的六个金属元素,即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根据IUPAC的规定,碱金属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ⅠA族元素。 碱金属均有一个属于s轨道的最外层电子,因此这一族属于元素周期表的s区。
5、H)在名义上属于第1族,但显现的化学性质和碱金属相差甚远,因此通常不被认为是碱金属。
碱金属的密度递变规律 碱金属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然而,在从钠到钾的过程中,出现了密度反常的现象。这是因为虽然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会导致密度的增大,但原子体积的增大对密度的贡献更大,导致钾的密度反而小于钠。
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单质还原性增强,熔沸点降低,密度增大。元素金属性强的的单质还原性强,阳离子氧化性弱,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则相反。但是有个特例,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如下可供参考:变化规律 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然而,从钠(Na)到钾(K)存在一个“反常”的现象。根据密度公式,虽然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趋势应该导致密度的增大,但是这种增大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导致的作用的减小,因此钾的密度实际上比钠的密度小。
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单质还原性增强,熔沸点降低,密度增大。元素金属性强的的单质还原性强,阳离子氧化性弱,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则相反。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碱金属的密度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熔点和沸点降低,密度增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而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则相反。然而,钾是一个特例,其密度低于钠。
1、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ⅠA族除氢(H)外的六个金属元素,即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2、钫(Fr)是碱金属系列中最后一位,其熔点为27℃,密度870 g·cm3,表现为红色,其化合物同样具有金属性,但需要注意其特殊性质,如氧化物和氢化物的复杂性。碱金属的周期律特性主要体现在自上而下,金属性不断增强,这可以从它们与水或酸反应的活性增强,以及氢氧化物的碱性增强来观察。
3、- 铷(Rb):密度约0.826 g/cm,熔点约331°C,沸点约682°C。- 铯(Cs):密度约0.956 g/cm,熔点约244°C,沸点约678°C。- 钫(Fr):密度约0.84 g/cm,熔点约-114°C,沸点约675°C。
4、钫的密度为870g/cm,熔点为27°C,沸点为677 °C。碱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属于s轨道,因此它们位于元素周期表的s区。这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明显的同族相似性,是化学元素周期性特征的典型例证。尽管氢也属于第1族,但其化学性质与碱金属存在较大差异,通常不被归类为碱金属。
1、从上到下(锂、钠、钾、铷、铯)密度逐渐增加。
2、第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锂、钠、钾、铷、铯)密度逐渐增加。因为同族那它们常温下的状态就差不多,即分子间间隙差不多,而通常,上往下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根据密度公式,体积相同,质量大大密度大元素还原性越来越强,其对应的碱性越来越强。
3、第一主族为碱金属元素。室温下为固体(不存在挥发性),由于碱金属会与水反应,并无溶解度一说。均可导电,但无明显差异。密度从上至下呈增大趋势,但钠的密度大于锂和钾。溶沸点呈递减趋势。第七主族即卤族。从上至下越来越不活泼。
铷和铯的密度都比水大,前半句不对,钠能浮在水面上是对的,锂钠钾的密度都比水小,都能浮在水面上,锂、钠、钾与水反应时都是先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着燃烧,然后再慢慢消失,但钾会很快消失,锂、钠、钾、铷、铯在水中的反应是越来越剧烈的。
原子量并不一定和密度成绝对的相关性啊,何况一个是原子量,一个是分子量,大多数塑料都是高分子材料,分子量都是几万,几十万,密度也没有大到哪里去,密度大的一般也不过2,3左右。汽油是混合物,但是平均分子量都肯定比水大,可是显然比水轻。
碱金属中一般所述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但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碱金属的密度一般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但钾的密度比钠小。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时,碱金属一般都浮在水面上,但铷、铯跟水反应时,因铷、铯的密度都比水大,不能浮在水面上,而是沉入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