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gCl沉淀能够溶解在氨水中,这是因为氨水与AgCl发生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的配位化合物Ag(NH3)2Cl。这种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高于AgCl沉淀,因此能够溶解在水中。 当在氨水中溶解的AgCl沉淀中滴加KBr溶液时,会发生以下反应:Ag(NH3)2Cl + KBr → AgBr↓ + 2NH3 + KCl。
2、傅克酰基化,Lewis酸催化下摘掉酰基氯把酰基扔到苯环上去,形成芳香酮。施密特反应,羧酸在热的浓硫酸催化下和叠氮酸反应形成异氰酸酯,水解后得胺。α-H卤代,酸催化下控制在一元取代,本题正好也就一个α-H。官能团转化,把羟基换成溴原子就行了。
3、首先,根据Kf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表格可知,[Zn(NH3)6]2+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络合物。因此,在存在NH3的情况下,Zn2+几乎完全以[Zn(NH3)6]2+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计算在0.6 L的2 M NH3中,[Zn(NH3)6]2+的浓度,从中可以推断出Zn2+的浓度。
4、氢化铝锂将醛还原成醇,条件中应该还有一步水解的反应,像第6题。醛和氨的衍生物的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碘仿反应。由酸制备酰氯的反应。氢化铝锂将酸还原成醇的反应。您的烷基锂试剂好像结构式写错了,请查证。
5、第一题:0.35v 化学计量点电位:Esp=(n1 E1o‘+n2 E2o’)/(n1+n2) E1o‘ E2o’ 指氧化剂电对和还原剂电对的条件电位;nn2 指氧化剂电对和还原剂电对的得失电子数。
6、分析:氨基乙酸上的氮原子有孤对电子,将羧基上的氢离子拉过去而成为双极离子,当溶液中得酸性足够高时,氨基乙酸可质子化为二元酸。这样有两级解离常数:pK1=3pK2=60。确定的pH=00,按照缓冲溶液原理,对应的解离常数是pK1,缓冲体系是H2B与HB。
1、近似等于1 g/mL 这是很稀的溶液,近似等于水的密度。
2、溶液密度为1g/ml。注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质质量除以溶液质量,250是溶液体积,而15是溶质质量,所以不能用溶质质量15除以溶液体积250。
3、总质量M*5%=15 =》M=250g 则:溶液的密度=M/V =250/250 =1 虽然相对分子质量比水大的葡萄糖.葡萄糖溶于水后.葡萄糖体积大.造成分子间空隙增大.总体积增大.这里1+1 〉2。
4、该溶液密度是,15g/250ml=0.05g/ml。含水量是,15g*(1-5%)=875g。
5、溶液中碳元素质量分数 = 溶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葡萄糖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溶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 5% ÷ (12×6) / (12×6 + 1×12 + 16×6) = 5% ÷ 72/180 = 15%。
是33mol/L。2mol蔗糖溶液200ml含蔗糖物质的量等于0.2乘2=0.4mol,混合后溶液中含蔗糖物质的量是0.6加0.4等于mol,混合后溶液体积可看作混合前溶液体积的加和,是100加200等于300ml,混合后浓度就是1除0.3等于33mol/L。
据题意,引起洋葱鳞叶表皮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在0.4mol/L和0.45mol/L之间,因此近似地取其平均值:(0.4mol/L+0.45mol/L)/2=0.425mol/L,为导致洋葱鳞叶表皮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蔗糖等渗溶液浓度(c)。已知实验温度(t)为27℃,蔗糖解离常数(i)为1。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为什么在0.4mol/L的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呢 解析:因为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于是细胞就会失水,但细胞壁不会改变,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
mol/L和0.4mol/L之间。(4)为了更精确地确定细胞液浓度,应该在0.3mol/L到0.4mol/L的范围内配制一系列更细分的蔗糖溶液浓度梯度。(5)KNO3溶液中的K+和NO3-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加,因此细胞会先发生质壁分离,随后由于细胞液浓度的增加,又会自动复原。
题中说是根据实验可得的结论,实验中只能看到蔗糖浓度超过0.4mol/L细胞质壁分离,小于0.4mol/L细胞胀大,可说明细胞液浓度约为0.4mol/L,至于C,该实验没有证明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如果要证明,至少要加入一组用死细胞的对照实验,才可得出结论。
选C 细胞液浓度大于蒸馏水,所以植物放如蒸馏水中吸水涨大,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所以植物放进去会失水皱缩。但是植物会吸收KNO3所以皱缩以后还会还原,直到细胞内外浓度平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