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强酸滴定弱碱,完全中和后,得到的是强酸弱碱盐,成酸性,所以,必须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而强碱滴定弱酸完全反应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酚酞变色范围8-10,用酚酞作指示剂误差较小。而强酸和强碱反应后生成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用甲基橙和酚酞就都可以了。
强酸滴定弱碱产生的为强酸弱碱盐,刚好完全反应的时候成的是酸性,因此不能用碱性条件下显色的酚酞(当酚酞显色时溶液呈的是碱性,还未反应完全),而石蕊的反应灵敏性又太差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因此只能用在酸性环境中显色的甲基橙(因为溶液呈酸性)。
③ 强酸滴定弱碱时必须选用甲基橙(或甲基红);④ 强碱滴定弱酸时,必须选用酚酞。后两点选择原因下面另议。另外石蕊一般不能作为中和滴定的指示剂,因为其变色不灵敏,且耗酸碱较多,造成较大误差。 从滴定准确度上看 由于滴定终点即为指示剂的变色点,它与酸碱恰好中和时的PH并不完全一致。
而强碱滴定弱酸完全反应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酚酞变色范围8-10,用酚酞作指示剂误差较小。而强酸和强碱反应后生成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用甲基橙和酚酞就都可以了。
因为强酸滴定弱碱时达到终点就是生成完全的强酸弱碱盐,弱碱离子会水解从而表现为弱酸性。此时用甲基橙会更准确一点。强碱弱酸盐同理。不是说一定要,而是这样终点更准一些而已。要是不这样,滴定的终点其实是过量的。
强酸和强碱中和时,尽管酚酞和甲基橙都可以用,但用酸滴定碱时,甲基橙加在碱里,达到等当点时,溶液颜色由黄变红,易于观察,故选择甲基橙。
前面两位说的内容是正确的理由。我补充一点,抛开强弱不说,总的来说,普通情况下酸滴定碱用甲基橙,碱滴定酸用酚酞。理由是滴定到变色为终点,必然要过量一点才能变色,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正好能弥补。
1、这是双指示剂法,V2 V1,说明组成为NaOH+Na3PO4,V1用于滴定NaOH和PO4^3-到HPO4^2-;V2用于HPO4^2-到H2PO4^-。由V2可知磷酸根的量,V1-V2可知NaOH的量。
2、选A,酚酞变色PH范围8-10,甲基橙变色PH范围1-4。若V1V2,有Na2CO3和NaHCO3;若V1V2,有NaOH和Na2CO3;若V1=V2,只有Na2CO3。
3、这是一道NaHCO3和NaOH的混合碱的双指示剂滴定分析。
4、用酚酞做指示剂用盐酸滴定时只能测定出NaOH 消耗盐酸为---27ml NaOH%===C(HCl)*27*40/(0.7225/5)*100 Na2CO3%===C(HCl)*(212-27)*(106/2)/(0.7225/5)*100 自己算算了。好好体会吧,这是你分析化学书中专门举了的例子哦。这个叫氯化钡法,还有一个叫双指示剂法。
5、混合碱是指NaOH、Na2CO与NaHCO3中两种组分NaOH与Na2CO3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在试液中,先加酚酞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恰好褪去,消耗HCl溶液体积为V1。
1、解:此问题属于酸碱中和滴定中的混合指示剂测混合盐。三种盐不能同时存在。要么是磷酸钠、磷酸氢二钠组合。要么是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组合。(磷酸钠与磷酸二氢钠会变成磷酸氢二钠,不会存在)。
2、取已知体积待测溶液,加入1~2滴甲基橙指示剂。用已知浓度的HCl溶液滴定待测液,至溶液由黄变橙,记录下所用HCl溶液的体积。消耗HCl的物质的量等于2n(Na3PO4)+n(NaOH)。取另一份待测液,加入1~2滴百里酚酞指示剂。用已知浓度的HCl溶液滴定待测液,至溶液蓝色忽然变浅,记录下所用HCl溶液的体积。
3、用双指示剂法测定,先以酚酞为指示剂,以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褪去,消耗盐酸体积V1,用于与氢氧化钠反应以及磷酸钠反应到磷酸一氢盐。再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继续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消耗体积V2,用于磷酸一氢到磷酸二氢根。据V2可计算磷酸钠含量,V1-V2则可计算氢氧化钠含量。
4、达到第一化学计量点:pHsp .1= 70 选用甲基橙做指示剂(化学变色范围是1-4)或选用溴甲酚绿与甲基橙的混合指示剂,变色点 pH==3,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比较明显。滴定至溶液完全呈黄色。
5、混合碱的滴定可以使用双指示剂法,是利用了指示剂的不同的变色范围。
6、双指示剂法。分别滴定,强碱NaOH准确滴定磷酸二氢根,滴定终点由无色变成微蓝色。用HCL滴定磷酸一氢根,用甲基橙做指示剂,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