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其密度为ρ.一矿井深度为d...

设:地球密度为p,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g,万有引力常数为G,某个任意小物体的质量为m。

B 试题分析:设地球的密度为 ,根据 ,即 ,可得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同理矿井深度为d处, 可知,矿井深度为d处重力加速度 ,因此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 ,故选B。

既然你有答案,我就直接解释后面的吧:因为这里的中心天体质量M变了,忽略球壳的引力,那么某深度处的中心天体质量,是剩下那部分地球的质量,只能通过密度导出剩余质量与原来质量之比,进而求重力加速度之比。这是新课标2012的高考最后一道选择题。

年新课程卷,2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 A. B. C. D.答案:A.解析: 地面附近:深度为d的重力加速度g/:,故选项A正确。

...或空心,那么质量/体积,铁本来的密度改变?下面还有,

1、若要讨论其中铁的密度,则密度公式ρ=m/v中,m为铁的质量,v为铁的体积(特别注意:铁的体积不是整个球体的体积,而是球体中的铁的那部分体积,中间空心部分体积是不算的),ρ就是铁的密度。显然铁的密度是不会改变的。

2、闯关点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种物质,无论质量和体积怎样改变,物质的密度始终是不变的,所以A、B是错误的。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所以D也是错误的。

3、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kg. 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vρ或,v=m/ρ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特别是一些质量和体积不便直接测量的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纪念碑的质量等。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

4、现在知道了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将来把原子核和电子紧挨在一起、不留空隙的密度)ρ=10^11千克/立方厘米,如果再知道宇宙的质量M,根据公式ρ=M/V,就可求出全宇宙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紧挨在一起、不留空隙的组合起来的体积V了。

5、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6、所含物质减少,所以质量减少。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同种物质的密度不变。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 。

趣味杂谈31:均匀球体内部空腔的引力场分布

1、本章主要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一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内,存在一个球形空腔,证明该空腔内的引力场为“匀强”分布。首先,我们需要证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内部的万有引力场规律。为此,我们要证明物体在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内部受到的万有引力为零。在球壳内部任意取一点P,放置一质量为m的质点。

已知某球形天体的密度为ρ0,引力常量为G.(1)证明对环绕密度相同的球形...

已知地球半径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万有引力常量为G,地球质量为M。

② 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量。 万有引力常量的G测定 既然有了万有引力的表达式,那就要测出万有引力常量。测量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就要测量两个已知质量的物体间的引力。1798年,卡文迪许(H.Cavendish)做了第一个精确的测量。

T = 2π√(a^3/GM)其中,T表示卫星的周期,a表示卫星轨道的半长轴,G表示引力常量,M表示中心天体的质量。在计算卫星周期时,需要知道卫星轨道的半长轴和中心天体的质量。半长轴可以通过卫星的轨道高度和中心天体的半径计算得出,而中心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观测数据或其他手段获得。

设想在该天体表面有一个质量为 m 的小物体,在忽略天体自转的影响(多数天体自转影响较小,可忽略),则认为物体受到天体的万有引力与物体的重力相等。

这个等式不仅揭示了行星轨道与周期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进一步强调了中心天体质量在决定行星运动特性上的重要性。实际上,K值的变动反映了不同中心天体对环绕天体运动轨迹的显著影响。

大学物理,这两个公式不太懂,

1、大学物理力学公式如下:动量矩定理:F=ma(合外力提供物体的加速度);动能定理:W=1/2mV^2-1/2mv^2(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的动能的改变量);动量定理:Ft=mV-mv(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

2、科班的公式知识忘得差不多了,我只从直观上给出解释,不用计算 把2个杆子抽象成以转动轴为中心,以杆子重心为摆球的2个钟摆,计算结果完全等效。这样上面的就是以左端为轴,重心在1/2处的一个钟摆,下面的就是以左1/3处为轴,1/2处为重心的钟摆。

3、大学物理公式相关内容如下:牛顿第二定律:F=ma。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动量守恒定律:p1+p2=p1′+p2′。

4、你在询问的是这个问题:变化速度的绝对值除以时间间隔的极限是否等于速度变化除以时间间隔的极限。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极限值不一定相等。速度变化除以时间间隔(dv/dt)是速度的导数,也就是加速度,它可以为正或为负,这取决于速度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5、暗纹公式 bsinθ=2k*λ/2,如果k=2,那么有2k=4条半波带。如果宽度b变成b/2,那么相同衍射角的地方,出现的是k*λ/2,也就是2*λ/2,也就是第一级暗纹 单缝衍射中央明纹宽度就是两个1级暗纹的间距。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