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变化、规模及其分布特征(图3-1),将本区布格重力异常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面状区异常,一类为梯级带。
区内区域重力场见图1-4,从图上可看出,区内布格重力场自北往南,自东往西逐渐减小,梯度变化呈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趋势,定性的反映了地壳厚度自北往南、自东往西变厚的特点。
正负异常轴向均呈南北向展布为最大特征。 白音套海—金厂沟梁一线以西赤峰市地区,以西拉木伦断裂带为界,航磁特征各具特点,进而划分为赤峰市地区北部磁场区和赤峰市地区南部磁场区。 西拉木伦断裂带本身在航磁图上以线性负异常带反映出来。
宏观上,区域重力场与地形呈镜像关系,即山地呈现为重力低、盆地呈现为重力高,重力梯度带对应着盆地与山地的过渡区间。根据重力场理论,区域性异常反映的是大尺度深部场源性质及产状特征,一般重力异常是由横向剩余密度引起。
1、岩石的比热容为2 MJ/m3·℃,热导率为3 M/m·℃,密度为6 g/cm3。 砂砾层的比热容为2 MJ/m3·℃,热导率为3 M/m·℃,密度为6 g/cm3。
2、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3、不同类型岩石的密度如下: 花岗岩:颗粒密度约50-84g/cm,块体密度约30-80g/cm。 闪长岩:颗粒密度约60-10g/cm,块体密度约52-96g/cm。 辉绿岩:颗粒密度约60-10g/cm,块体密度约53-97g/cm。
4、山岩的密度因不同的岩石类型而异。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的岩石密度在6至3克/立方厘米之间。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岩石类型的多样性: 自然界中的岩石因其形成环境、成分和结构的差异而多种多样。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岩石的密度。例如,火成岩的密度通常较高,而沉积岩的密度则可能较低。

大理岩:强度可达100~200MPa,大理岩硬度不大,易于加工及磨光,适宜用作建筑物内部装饰。
砂岩通常指石英砂岩,其颗粒硬度与石英相当,为非单晶体,无偏光性,无解理,具有良好的隔音、吸潮、抗破损性能。它在户外不风化,水中不溶解,不长青苔,易于清理。 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下变软并重新结晶形成的重结晶石灰岩。
石灰岩。碱性成分。石灰岩中sio2的含量为01%,属碱性石料,碱值大;花岗岩中sio2含量为662%,属酸性石料,其碱值小。密度。
石灰岩是生产石灰、水泥和玻璃的主要原料。(3)大理岩:其强度在100至200MPa之间;大理岩质地较软,易于加工和磨光,常被用作建筑内部的装饰材料。然而,大理岩对二氧化碳和酸的耐久性不高,容易在接触后发生风化,失去其光泽。
二)石灰岩的物理特性 较低的硬度和密度:相对于花岗岩等火成岩,石灰岩的硬度较低,莫氏硬度一般在3-4级之间。同时,它的密度也相对较低。易溶性:石灰岩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因此容易与酸发生反应。这种特性使得石灰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如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雨水)容易发生溶解和侵蚀。
1、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2、其他常见岩石和矿物:如花岗石、正长岩、闪长岩等岩石的密度普遍在5~3之间,远低于方铅矿和自然金等矿物。注意:上述排名是基于提供的信息进行的相对排序,并不涵盖所有可能的矿物和岩石类型。在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其他密度各异的矿物和岩石。
3、一般来讲,金属矿石具有较大的密度,其变化范围是5~0g/cm3;大部分非金属矿石的密度值较小,岩石的密度在2~5g/cm3之间(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2~0g/cm3,常见值为7~7g/cm3。
4、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5、其密度变化与岩石的变质程度有关,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等浅变质岩,密度值为(55~72)×103kg/m3。片岩、片麻岩等变质较深的岩石,密度值为(60~79)×103kg/m3,显示略高。接触交代变质所形成的矽卡岩,其密度较大,可达(95~19)×103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