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进行1:1000地形测图,如果首级控制网按四等GPS网布设,控制网的点数...

P为控制网边长,根据现行GPS规范四等GPS控制网平均边长为2公里,计算出测量控制点的点数为29点。

按照GPS测量规范和测图规范,控制点采用E级GPS网,则边长控制在0.2-5km之间,按平均2km计算,则四平方公里面积布设四个至六个控制点,按1km边长,可以布设九至十二个。如果是为了测图方便,多布设一些控制点,后期测图速度快,效率高。

一般情况下作为地质勘探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可根据勘探面积、勘探网密度和地形条件,布设四等或5″级导线网,若有GPS接收机,也可布设相应等级的GPS控制网,在此基础上再以交会、导线等方法进行加密。高程控制网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或GPS测高。

000地形图测量技术要求填空 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领近的图跟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的0.5mm(平地),图上地物点相对邻 近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4mm。数据成果要求:所有能封闭的图块均应封闭,在拓扑中不能出现重合。

A.1:100~1:200 B.1:500~1:1000 C.1:2000~1:5000 D.1:10000 2某丘陵地区1:1000地形测图基本等高距确定为1M,那么,图根控制点的高程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中误差不应超过( )M。

测区首级地面控制网采用GPS全面网布设。 资料收集 核查承担单位收集1∶50000地形图作为计划用图,在没有1∶50000地形图的地方,可以使用1∶100000甚至1∶200000地形图。使用该图,查看道路交通情况、矿业权分布情况、控制点布设情况。

图根点的密度是如何规定的

图根控制点的密度根据地形复杂、破碎程度或隐蔽情况来决定。平坦、开阔地区每平方千米图根点的密度一般不低于表 3-4 的规定。图根点是指直接用于测图的控制点。一般通过导线测量、GPS、RTK测量布设。图根点亦称“地形控制点”。直接用于测绘军事地形图的控制点,即用图根测量方法测定的控制点。

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根据实地地物、地貌的复杂程度,地形图测绘的测量手段和作业方式等情况决定;图根点的密度不得小于每平方公里14个。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2米,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米。图根控制点宜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并应设定标志,相邻点间必须通视。

图根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包括图根点精度和密度。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每平方千米图根点数量根据《1:500 1:1000 1:2000 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而定。图根平面控制采用GPS-RTK测量,作业半径不宜超过5km。

这些图根点不仅需要满足数量上的要求,其位置的精确性也必须得到保证,即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2米,高程中误差不得超过0.1米。在进行图根控制测量时,首先需要确定测区的范围和地形特征。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合理安排图根点的分布密度,以确保测量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地形图测绘技术采用多种方法,确保精度与适用性。首先,图根控制测量是基础,点位密度根据实地复杂性设定,要求误差在0.2米以内。测量手段多样,包括光电测距导线、GPS静态定位等,高程测量同样严谨。若解析图根点不足,可增补图解交会点或视距支点,支点边长限制在400米以内。

GPS控制测量中,首级控制网怎么布控?麻烦各位大师不吝赐教!

平面控制测量 地铁施工领域平面控制网分两级布设,首级为GPS控制网,二级为精密导线网。平面控制点由业主提供,施工单位需要加密地面精密导线点,并通过联系测量向洞内投点定向,最后在洞内做施工控制导线测量。

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测区的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测量时,可沿用原有的高程系统;当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数据处理新建工程→打开南方测绘GPS后处理程序,文件-→新建(输入项目名称、负责人、坐标系、控制网等级),点确定。数据输入。数据输入-→增加观测数据文件,打开观测数据保存的文件,全选-→确定;数据输入-→坐标数据录入,选择已知点点名后,输入对应的坐标后点确定 剔除无效卫星信号。

先以GPS网形式布设,采用GPS接收机测定控制点的坐标。特 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等地面控制网布设 方法,采用全站仪等测定控制点的坐标。加密控制网的布设 加密控制网应按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安排计划,可分期、分片布设。也可以一次整体布设完成。

根据控制测量公式:测量控制点密度=S/(0.87P^2)来计算,式中S为测量控制面积,P为控制网边长,根据现行GPS规范四等GPS控制网平均边长为2公里,计算出测量控制点的点数为29点。

像控点布设密度怎么确定

确定控制点布设密度的方法多样,首先根据地形复杂程度来决定。在地形复杂的区域,如山区或崎岖地形,控制点的密度需要提升,以确保能够准确匹配地形特征。其次,测量精度也是决定控制点密度的重要因素。对于需要高精度测量结果的项目,控制点的密度应该增加,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首先,像控点的布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像控点需在整个测区均匀分布,尽量选择固定、平整、清晰易识别的区域,避免遮挡。在大面积规整区域,可按照品字形布点;而大范围或精度要求较低的区域,可以适当稀释内部像控点的密度;对于带状测区,则需要在两侧布点,可采用S或Z字型路线。

对于带状、河道、公路等区域,推荐采用“Z”型或“S”型布设方式,确保控制点覆盖整个测区。不同机型、相机像素大小和飞行高度也会影响控制点的布设密度。通常,不带差分GPS的每平方公里建议布设4-5个点,而带有差分GPS的每平方公里则可布设1-2个点,并应按照九宫格米字形分布。

拍照模式选择:推荐采用等距拍照模式。地面站调节:在Payload设置中进行航线规划和像控点布设。航线规划:结合导航技术,制定合适的飞行路径。像控点布设:分布均匀,选择明显标志物作为像控点。像控点布设与检查:像控点设计:使用红色检查点和黄色控制点,分布均匀。

像控点的布设对于摄影测量和遥感影像的处理至关重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均匀分布原则:像控点应在地形、地物较为均匀的区域进行布设,以保证影像校正的准确性和均匀性。 易于识别原则:像控点应选择在影像中易于准确识别定位的地物上,以提高测量精度。

如何确定工程控制网的精度

在确定控制网的精度时,需要参考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例如国家测绘标准、建筑测量规范等。这些标准通常规定了不同类型工程的控制网精度要求,作为参考依据。 选择控制点的布设密度:控制网的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内,控制点的数量。通常,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控制点的布设密度。

施工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和精度规定根据场地大小和重要性而定。对于场地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或涉及重要工业区的情况,推荐建立相当于一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确保高精度的定位与测量。而对于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或属于一般建筑区的项目,则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建立相当于三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一般,测量控制网的精度由建筑物的建筑限差确定。精度要求过高,会造成测量工作量的增加,影响工程进展;反之,则会使放样精度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影响施工质量;而建筑限差又取决于工程的性质、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施工方法等诸多因素。

在实际布设控制网时,应对起算点进行复测,以检查其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有以下两种情况:如果起算点的精度满足要求,则只需在起算点间加密;如果不满足,则只能布置自由网,仅使用一个起算点的坐标和两起算点确定的方向。

地级控制点的密度如何确定

1、地级控制点的密度确定方法如下:地级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测区内的界址点总数和要求的界址点精度有关,且需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具体密度为:城镇建城区:每100到200米布设一个二级地籍控制点。

2、地级控制点的密度确定方法: 地级测量工作,不仅要测绘地籍图和界址点坐标,而且要频繁地对地籍资料进行变更。因此,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测区内的界址点总数和要求的界址点精度有关,地籍控制点最小密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

3、根据《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地籍控制点的最小密度应得到严格遵循。具体而言,在城镇建城区,二级地籍控制的布设间隔应在100至200米之间;而在城镇稀疏建筑区,这一间隔可适度放宽至200至400米。至于城镇郊区,一级地籍控制的布设间隔建议为400至500米。

4、确定控制点布设密度的方法多样,首先根据地形复杂程度来决定。在地形复杂的区域,如山区或崎岖地形,控制点的密度需要提升,以确保能够准确匹配地形特征。其次,测量精度也是决定控制点密度的重要因素。对于需要高精度测量结果的项目,控制点的密度应该增加,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图根控制点的密度根据地形复杂、破碎程度或隐蔽情况来决定。平坦、开阔地区每平方千米图根点的密度一般不低于表 3-4 的规定。图根点是指直接用于测图的控制点。一般通过导线测量、GPS、RTK测量布设。图根点亦称“地形控制点”。直接用于测绘军事地形图的控制点,即用图根测量方法测定的控制点。

控制点的密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