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与氯化钠为何要用分液法分离

在常温下,苯酚受水分子的影响,在水溶液中呈现液态,且与氯化钠水溶液互不相容,故而用分液法分离。

室温时稍溶于水,但是当与大约8%水混合可液化,65℃以上能与水混溶。

苯酚在水中熔点降低,以液态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静置后分层,故用分液。而过滤是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方法。另外乳浊液分散质虽大于滤纸孔径,但过滤时液滴可能被滤纸吸收,加之不如分液方便,所以此法不常用。

反应放热,且苯酚熔点低,生成的是液态,故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至于苯酚与碳酸氢钠的分离,就是要用到萃取!65℃以下,苯酚与水是浑浊液,说明苯酚相对于其余难溶性有机物来说,在水中的溶解度还是很大的,如用过滤,苯酚在水中的残留很大,收率不高,低温还可能析出碳酸氢钠。所以这里可以利用水溶样品后,用丙酮对混合液进行萃取,少量而多次可以提高萃取效率。

在去除苯酚中的苯时,首先需要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这一步骤会使苯酚转化为苯酚钠,从而与苯分离。接着,通过分液操作将苯酚钠溶液与苯分开,取下层的苯酚钠溶液进行下一步处理。然后,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苯酚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苯酚。

生物碱里的萃取是不是指用分液漏抖把溶液分为有机相和水相?那我们怎么...

1、有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一般比在水中溶解度大。用有机溶剂提取溶解于水的化合物是萃取的典型实例。在萃取时,若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如氯化钠),利用“盐析效应”以降低有机物和萃取溶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常可提高萃取效果。

2、一种是液—液萃取,即用选定的溶剂分离液体混合物中某种成分,溶剂与混合物液体不相溶,而对要萃取的成分具有选择性的溶解能力,同时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毒性和腐蚀性小。如用苯分离煤焦油中的酚,用有机溶剂分离石油馏分中的烯烃等。

3、吸附剂按其含水量的多少各分为五个等级:I级含水量最少,活性最高;V级含水量最多,活性最低;但并不是活性越高分离效果越好,选用哪种活性级别的吸附剂,要用实验的方法来确定。

4、两相萃取指的就是萃取溶剂,和所提取的组分是不同物理状态的,比如固-液萃取,也叫浸取,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组分,如用水浸取甜菜中的糖类;用酒精浸取黄豆中的豆油以提高油产量;用水从中药中浸取有效成分以制取流浸膏叫“渗沥”或“浸沥”。

分液对物质密度有什么要求吗

1、是根据密度和表面张力,密度大的在下层,表面张力影响较小(当然是在两者不互溶的前提下)。比如四氯化碳密度大,和水混合分液处于下层。

2、在要求上,萃取需要溶剂互不相溶且被提取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存在差异,而分液则要求两种液体不相溶且密度不同。步骤上,萃取通常包括分液步骤,得到的仍是溶液,随后通过分馏等方法进一步分离。相比之下,分液则直接将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离。

3、分液漏斗的原理基础在于其利用了不相溶液体的密度差异进行分离。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时,它们会自然分层,密度较大的液体位于底部,密度较小的在上层。通过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流出顺序:先让密度大的液体从小口流出,待其流尽后,再从上口倒出密度小的液体,从而实现有效的分液。

4、在分液漏斗中,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会自然分层,较重的液体会沉到下面,较轻的液体则浮在上面。通过打开分液漏斗的下部龙头,可以控制较重的液体流出,而较轻的液体则留在分液漏斗中。 分液漏斗的分液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实验中,例如通过分离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来提取目标物质。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