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将小玻璃瓶缓缓放到水里去,用量筒去装溢出的水。待小玻璃瓶完全浸到水里,这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小玻璃瓶的体积,设为V。
2、-50=30 1毫升水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排开水的体积为30立方厘米。62-50=12 同理是12立方厘米。
3、在分别在同一个小瓶中装满水和饮料等称取重量,然后再称取空小瓶的重量。(饮料连瓶的重量-空瓶的重量)/(水连瓶的重量-空瓶的重量)=饮料的密度 在这里假设水的密度是标准密度。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步骤如下: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把适量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量液体的体积V。用天平称量剩余的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液体密度的表达式:ρ=m/V=(m1-m2)/V。
1、V排=24cm 小瓶重量m=ρ水*V排=24*1=24g 小瓶体积V=62-56=6cm 所以:制成小瓶的玻璃的密度ρ=m/V=24/6= 4 g\cm。
2、瓶口朝上漂浮在量筒内的水面上,此时水面与80立方厘米刻度线相平,说明小瓶已排开80-50=30立方厘米的水,由水的密度ρ=1克/立方厘米可知,小瓶已排开30克水。又因为处于漂浮状态,故小瓶的质量为30克(其实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小瓶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换算出来的)。
3、瓶口朝上时,浮力应该和重力相等,所以m=G/g=水的密度×体积.体积是小瓶浸入水中体积。瓶口朝下时,可以得到小瓶中玻璃的体积。
4、小明在靠近炉火一段时间后,发现他黑色的上衣袖子比白色的衣兜热得多,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物体吸热能力不同吗?小明想是不是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本领不同呢?于是他又做了如下实验:将同样多、 温度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矿泉水瓶中, 用白纸和黑纸分别将瓶子包起来(如图6)。
5、小瓶浮于水面时,其质量等于其所排开水的质量,即:m瓶=30cm3 * 1g/cm3=30g。(2)小瓶没于水中时,其体积等于水面上升所对应的体积,即:V瓶=12cm3。玻璃瓶密度为:30g/12cm3=5g/cm3。
1、密度瓶法测定相对密度的原理如下:相对密度是指物质密度与水密度之比,它是一个无量纲的物理量。密度瓶法可以用来测定物质的相对密度。在测定物质相对密度时,首先需要将密度瓶清洗干净,并用干燥的纸巾擦干。然后将一定量的水加入密度瓶中,使其充满密度瓶,然后将瓶口擦干,称量密度瓶和水的总质量。
2、密度瓶法,密度计法。密度瓶法:称空瓶重先把密度瓶洗干净,再依次用乙醇、乙醚洗涤,烘干并冷却后,连同温度计及侧管帽一起在分析天平上精密称重。密度计法:密度计法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依据: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同样体积液体的质量。
3、比重瓶法测定药物的相对密度是为了确定药物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比的比值,从而了解药物的浮力和沉降特性。药物的相对密度可以用于判断药物的纯度和质量,并且可以用于计算药物的浓度。药物的纯度和质量是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1、把小玻璃瓶放在水面上应该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测质量的方法:在量筒中装一定量水,读数V1;将玻璃瓶(空的)放于水面上,量筒读数V2;则 V2-V1为瓶子没入水中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
2、步骤:(1)量筒中放适量的水,记下此时的示数V1,(2)将小玻璃试管轻轻放入量筒,使其漂浮在水上,记下此时的示数V2,(3)将小玻璃试管水完全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的示数V3,(4)推导出测将小玻璃试管密度的表达式。2。
3、量筒装满水,将瓷碗放入量筒,浸入水中,测出漏出的水的体积V,然后再将量筒装满水,将瓷碗口向上放入量筒,使其漂浮,测出溢出水体积V1。开始的V就是瓷碗的体积,后来的V1乘以水的密度就是瓷碗的质量,即m=v1*1000,用m/v就是密度咯。
4、缺天平类 器材中提供了量筒(或量杯),不妨用排“液”法测其体积,又考虑到物体漂浮时, ,而V排又可利用量筒测得,这样 便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