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卵化、规格一致的泥鳅苗。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可长成3-4厘米的泥鳅种,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为成鳅养殖。成鳅养殖消毒:鳅种放养前可用8-10厘米/千克漂白粉液进行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分钟。每平方米放3-4厘米的泥鳅种50-60尾。
2、选择亲鳅:应挑选2-3龄且体质健壮的无病泥鳅作亲鳅。放养亲鳅: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并加固池埂,将亲鳅用3-5%的食盐水消毒后,按照雌雄1:2-1:5的比例投放在亲鱼培育池中,密度为0.5-1kg/平方米。培育亲鳅:投喂新鲜适口且无腐败变质的饲料。
3、泥鳅的繁殖技术全过程主要包括亲鳅选择、催产、受精、孵化和苗种培育等步骤。 亲鳅选择 选择健康、性成熟的泥鳅作为亲鳅是繁殖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雌性泥鳅需体重10克以上,体长10厘米以上;雄性泥鳅体重可略小。亲鳅要求无伤病、游动活泼。
4、泥鳅的孵化技术 苗池整理: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天,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计算好放卵总数。
5、泥鳅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亲鳅来源与选择。亲鳅可从沟塘捕捞或到集贸市场上选购。选择的标准是:2龄以上,体形端正、色泽正常,无伤病。雌鳅选择体长15厘米,体重30克以上,且腹部膨大、柔软,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略小于雌鳅,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雄配比1:3。
6、怎样繁殖泥鳅育苗(一)泥鳅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泥鳅亲鱼的来源:一是从池沼、稻田、湖泊等天然水体中捕捉;二是从水产收购部门购买;三是专池培养。三种方法都要求对泥鳅进行选择。 亲鳅的选择亲鳅除了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等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雌鳅1冬龄的雌鳅已达性成熟。
1、选择亲鳅:应挑选2-3龄且体质健壮的无病泥鳅作亲鳅。放养亲鳅: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并加固池埂,将亲鳅用3-5%的食盐水消毒后,按照雌雄1:2-1:5的比例投放在亲鱼培育池中,密度为0.5-1kg/平方米。培育亲鳅:投喂新鲜适口且无腐败变质的饲料。
2、泥鳅的孵化技术 苗池整理: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天,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计算好放卵总数。
3、培育鳅种:泥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当饲养3-5天体长7毫米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泥鳅苗的放养密度以1000-1500尾/平方米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增加。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卵化、规格一致的泥鳅苗。
4、泥鳅繁殖 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

1、在精心管理下,孵化率一般可达80%左右。仔鱼出膜后三天,需立即清洗鱼巢,将仔鱼移入水质良好的池中暂养,仔鱼暂养时要投喂熟蛋黄,每10万尾鱼苗投喂一个蛋黄,上下午各投一次。
2、①pH:鱼类对水体pH变化十分敏感。在pH56~90的水体中,泥鳅均能产卵,并且产卵数量基本不受影响。但在pH6.5以下、8.5以上,对泥鳅卵的受精率与泥鳅苗的孵化率都有明显的影响,尤其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大。繁殖水域环境的pH以7~8,即中性或微碱性为宜。
3、一亩养10万尾泥鳅,经过6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长到平均每尾重15克以上,可以出产泥鳅3000斤左右。泥鳅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范围内,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农家建池养泥鳅,投资少,收益快,简单易行。
1、给你算中等密度,一亩放苗3000斤,100平方给你按二分地,500斤比较合适,但提醒你,如果是水泥池的话这个密度就大了。放150条左右的。如果你技术不错的话,可以再放小一些的。180条左右的。
2、这样的话。如果你能保证水质的话最好一平方米不要超过一百尾。 指的是八到十公分的规格 如果再长大则还需要降低密度。 一亩六百六十六平方。你算一下就晓得了。一平方米一百条的话。算下来大约长宽各十公分的地方一条泥鳅 。 这样的密度还可以 。如果太多了。水体承受不了。
3、池塘条件 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不要过大,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亩。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米的集鱼坑。
4、可以养八千只泥鳅左右。养泥鳅为什么能赚钱 第一鱼鳅本身的免疫能力,耐高温、耐寒冷、生命力强、繁殖能力快、成活率高、经济价值大等特点,第好市场,由于野生泥鳅濒临灭绝,人口的增产与消费水平增加,餐饮行业和医药行业需求量增大,泥鳅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求矛盾关系决定了海蓝市场。
5、一般情况下,泥鳅的养殖密度每亩池塘可放3-4cm长的鳅苗5-10万尾左右。但具体也得根据养殖模式来定,如果不是用专用池塘养殖的话,而是稻田养殖,其密度就要少很多了,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5-2万尾。另外,还有网箱养殖,一般每平方米放4-5厘米的鳅苗200-300尾。
6、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100平方米可达38-6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水泥池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锹的饵料。
②放养准备 放养前10天,放水l0厘米,每平方采用0.1千克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清池3天后,水深加至30厘米,每平方米施入腐熟发酵鸡粪0.3千克或猪、牛、人粪0.5千克。③鳅苗投放 泥鳅茁下池时间一般为5-6月,投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养至体长3厘米时,进行过筛分池。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泥鳅苗培育技术。 泥鳅繁殖 亲鱼强化培育。①培育池条件。面积300-1333平方米,环境安静,水质清新无污染,透明度15厘米左右,水深0.5米,淤泥深度10厘米左右。池埂斜面平缓,做好防害、防逃等工作。 ②强化培育。为了使亲鱼发育成熟和同步,要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
先在池底铺上20~30㎝厚的松软土,并在泥土中混入腐殖质,以利于泥鳅的生长和泥鳅天然饵料的培育。并注入40~50㎝的池水,进水时必须用80目的筛卷进行过滤,在培育池的上方,搭建遮阳棚,育苗池的四周最好也围起防护栏。池水放置少量的水葫芦遮阴降温。池的进出水口要安装拦鳅设施,池中要挖鱼溜。
池塘养殖泥鳅技术 选择池塘:选择向阳、进排水方便、含腐殖质适中的黏质土壤建池塘,面积为3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有高出水面40厘米的防逃设施,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聚乙烯网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网布下埋置硬土层,水深40-50厘米即可。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软泥。
1、泥鳅的繁殖方式泥鳅的繁殖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1)自然繁殖分完全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两种方法。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
2、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卵化、规格一致的泥鳅苗。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可长成3-4厘米的泥鳅种,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为成鳅养殖。成鳅养殖消毒:鳅种放养前可用8-10厘米/千克漂白粉液进行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分钟。每平方米放3-4厘米的泥鳅种50-60尾。
3、每年的11月中旬可以从成鳅养殖池或集贸市场上进行优选体质健壮、体形丰满、无伤、单体规格在30~150克的2龄雌雄成鳅作为后备亲本进行强化培育,可以根据单位及个人来年的生产计划进行统筹。为了提高亲鱼的培育质量,亲鳅放养密度上要尽量稀放,建议每平方米 投放5~10尾。
4、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池水深度春秋为30厘米,夏季为40厘米。池内应种些水生植物,以利泥鳅生活(如套种慈菇,还可增加收入)。当夏季池中杂草太多时,应予清除。池内还可放养一些藻类或浮萍,以补充泥鳅的植物性饲料。培育肥泥肥水。
5、育苗分两种:1,自然繁殖。 就是在培育池里让泥鳅自己交配,自己产卵,自己孵化。好处是: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短处很多。育苗多半不采用。2,人工繁殖。人工繁殖又分1,自然产卵,自然繁殖;2,自然产卵,人工孵化;3,人工受精,人工孵化。自然产卵,自然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