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丙酮酸CH3COCOOH,又被称为乙酰甲酸;2-氧代丙酸 它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联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酮基是一个碳原子和氧原子形成双键,同时这个碳原子还和另外两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结构式 由烃基和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羧酸。饱和一元羧酸的沸点甚至比相对分子质量相似的醇还高。例如:甲酸与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乙醇的沸点为75℃,而甲酸为100.7℃。
烃基:由碳链组成的基团。例如:甲基:-CH3,乙基:-CH2CH3 等 酰基:有机或无机含氧酸分子中去掉羟基后,剩下的一价原子团统称为酰基。例如:乙酰基:CH3-CO(-或记为Ac-) 等。酮基(羰基):—CO—碳氧之间双键连接。他们是一个。
除了烃以外,多数都是属于烃的衍生物,含有O,N之类的非CH元素就是烃的衍生物,比如醇有羟基-OH,羧酸有羧基 -COOH,卤代烃有卤原子,苯酚有酚羟基,醛有醛基,酮有羰基。除了官能团还有一些不决定化学性质的基团,比如甲基-CH3,苯基-C6H5之类的。
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是乙酰辅酶A(辅酶前面2个C),与草酰乙酸(4个C)缩合,形成柠檬酸(6个C),进入三羧酸循环,然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循环后,柠檬酸变成了草酰乙酸,这中间通过脱羧反应去掉了两个C,形成2分子CO2。
但是如果C14一旦处在β位上,那么在下一轮循环过中,它将位于延胡索酸的羧基位置。因为是对称分子,所以在形成L-苹果酸时又会出现不同。首先是,如果C14出现在L-苹果酸的1号位(就是羟基边上的那个),那么它将在再下一轮的循环中于α酮戊二酸转变成琥珀酰CoA时以CO2的形式脱下。
三羧酸循环是一个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由乙酰辅酶A(C2)与草酰乙酸(C4)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C6),经过4次脱氢(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H2),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最终生成2分子CO2,并且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没有能量的产生和消耗),再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在三羧酸循环,产生1 GTP,1 FADH2,1 NADH,一共是1+2+3=6 ATP 对,我忘了,变成草酰乙酸还要→PEP(消耗1GTP)→丙酮酸(产生1ATP)→乙酰CoA(产生1NADH),再进入TCA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所以要想持续氧化,就要通过另一个反应生成乙酰COA,糖异生反应中,草酰乙酸可以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然后得到丙酮酸,就可以生成产物乙酰辅酶A了,然后其进入三羧酸循环中,再进行氧化过程。可以参看:https://sanwencn/p/389glam.html 只是个人看法,如有问题,恳请指正。
EMP+TCA即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糖酵解过程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其中NADH+H相当于2分子ATP;三羧酸循环中产生30分子ATP,包括NADH+H和NADPH+H;另外三羧酸循环中存在产生FADH2相当于4分子ATP。所以是38个。
1、丙酮和丙酮酸有联系。丙酮酸是丙酮连续氧化后的产物,把丙酮上的一个甲基(-CH3)氧化成一个羧基(-COOH)。丙酮和丙酮酸的区别:熔点不同:丙酮的熔点是99℃(172 K)。丙酮酸的熔点是18℃。化学式不同:丙酮的化学式是CH3COCH3。丙酮酸的化学式是C3H4O3。
2、【答案】:在有氧氧化条件下,丙酮酸通过酶促反应转化为乙酰辅酶A,它与草酰乙酸经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再经酶促反应生成草酰乙酸,与上述丙酮酸持续转变成的乙酰辅酶A生成柠檬酸,再进行新一轮的转化,称为TCA循环。
3、在不消耗任何三羧酸酸循环(TCA循环)中间物的前提下,丙酮酸可以通过以下反应被转化:丙酮酸 + CO2 → 加成产物 这个反应被称为丙酮酸羧化反应(carboxylation of pyruvate)。在这个反应中,丙酮酸与二氧化碳发生加成反应,形成一个羧酸产物。
4、首先,丙酮酸代谢可以产生丙酮的。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后者可以变成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后三者统称酮体。在无氧呼吸中丙酮酸可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被还原为乳酸。
5、体内丙酮可以转化为丙酮酸。丙酮酸是糖代谢途径中,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分歧点。丙酮酸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就进入了三羧酸循环或者脂肪酸合成中。丙酮是脂类代谢中由乙酰辅酶A为原料合成的一种酮体,丙酮酸一旦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在体内无论通过什么生化过程都不能回去了。
6、葡萄糖→丙酮酸,细胞氧化,丙氨酸再通过转氨基作用就成了丙氨酸.这都是在细胞里合成的。丙酮酸还可以转化为乙酰辅酶A进入TCA(三羧酸循环),在TCA过程中的几种物质,如草酰乙酸又可以转化为天冬氨酸等。诸如此类在TCA的“副反应”能产生10-12中不同的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