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查询百度百科得知,苯乙酮和苯甲酮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分子式分别为C8H8O和C7H6O。虽然它们的分子式不同,但它们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苯环上有一个羰基(C=O)官能团。
2、苯乙酮不是苯基乙基酮的简称。而是苯基乙酮的简称。除了苯基以外还有两个碳,所以叫乙酮。这个物质也就是前一个化学式还习惯称为苯甲酮。因为它可以看做苯基和甲基组成的酮。也就是说前者是苯基甲基酮。
3、这个物质还真的可以叫苯甲酮。其实就是不同类命名的区别罢了,系统命名法叫苯(基)乙酮,普通命名法叫苯(基)甲(基)酮都是它。
4、蚁酸就是甲酸,甲酸不是乙酸,乙酸不是蚁酸,甲酸还是蚁酸。
分液取有机层,用石油醚萃取水层并与有机层合并。得到的有机液用氢氧化钠溶液与水洗涤至中性或碱性。
二氯苯乙酮的合成方法是:准备反应装置和材料:装配干燥的反应瓶,准备好苯乙酮(Acetophenone)、氯乙醇(Chloroethanol)、氢氧化钠(NaOH)、氯(Cl2)等试剂。
所以正常情况下步骤越少越好。个人认为合成路线应该是:苯与氯气以氯化铁作为催化剂生成一氯化苯,产物与乙酰氯通过酰基化反应生成对氯苯乙酮即可。氯原子为邻对位定位基,完全可以做到。
原理是乙酸酐在三氯化铝的催化下, 在甲苯的苯环上发生亲电取代反应。首先将甲苯和无水氯化铝混合, 作为反应物和催化剂的体系。 然后将酸酐溶于甲苯中, 滴加。因为反应是放热的, 所以以滴加来控制反应速度和过程。

1、苯甲醛与苯乙酮在强碱催化下合成制备苯亚甲基苯乙酮,可能的副反应为 苯甲醛自身的坎尼扎罗反应,生成苯甲醇和苯甲酸。如图:苯亚甲基苯乙酮是由苯甲醛与苯乙酮在10%氢氧化钠溶液催化下缩合而合成。
2、可以发生歧化反应。苯乙酮或称乙酰苯,是分子式为C6H5COCH3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发生歧化反应,指的是同一物质的分子中同一价态的同一元素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3、由于分子内的酰胺互相攻击,使酰胺之间产生缩合反应,断裂一个酰胺中心原子(氧)和一个酰胺羰基中心原子(碳),形成苯乙酮自身缩合产物,生成的自身缩合产物再次被氢氧根离子进攻,生成苯并呋喃类化合物作为副产物。
4、苯甲醛与苯乙酮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如下羟醛缩合反应。该产物不稳定,会立即失去一分子水,生成如下更为稳定的共轭结构。
卤代烃和强碱的乙醇溶液一般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和卤素的盐(如NaX、KX)。同时,一般来说,消去反应时一并脱去的氢,一般是碳原子上较少的氢。
此反应中,先生成氨基苯,然后,再与NaOH和溴水的反应物及次溴酸钠反应,被氧化,成为硝基苯。
烷烃,通式CnH2n+2,如甲烷CH4。烯烃和环烷烃,通式CnH2n,如乙烯C2H4。炔烃,通式CnH2n-2,如丙炔C3H4。醇和醚,通式CnH2n+2O,如乙醇C2H6O。酮和醛,通式CnH2nO,乙醛,C2H4O。
苯乙酮不是苯基乙基酮的简称。而是苯基乙酮的简称。除了苯基以外还有两个碳,所以叫乙酮。这个物质也就是前一个化学式还习惯称为苯甲酮。因为它可以看做苯基和甲基组成的酮。也就是说前者是苯基甲基酮。
其实就是不同类命名的区别罢了,系统命名法叫苯(基)乙酮,普通命名法叫苯(基)甲(基)酮都是它。最容易闹笑话的是你去定药品,你问有没有苯乙酮,对方查了一下告诉你没有,你再问有没有苯甲酮,他可能就会说有了。
蚁酸就是甲酸,甲酸不是乙酸,乙酸不是蚁酸,甲酸还是蚁酸。
苯乙酮是无色或淡黄色低熔点、低挥发性、有水果香味的油状液体;苯乙酮是最简单的芳香酮,其中芳核直接与羰基相连,以游离状态存在于一些植物的香精油中;苯乙酮遇明火、高热可燃。
既不是水,也并没有很明显的香蕉气味,更不是从香蕉来的,名称也完全淡化了其毒性。
苯乙酮是无色晶体,或浅黄色油状液体。有山楂的气味。不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甘油。能与蒸气一起挥发,氧化时可以生成苯甲酸;还原时可生成乙苯,完全加氢时生成乙基环己烷。
两个甲基有6个C-H键,苯环上有4个C-H键,甲基与苯环之间、羰基与甲基之间有2个C-C键。所以一共是12个单键。所以每摩尔对甲基苯乙酮有12摩尔单键。
苯乙酮分子结构:甲基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苯环和羰基C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成键。苯乙酮能发生羰基的加成反应、α活泼氢的反应,还可发生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主要生成间位产物。
【分子结构】苯环C及羰基C、O原子均以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甲基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形成σ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