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栖息与活动:日本对虾栖息于水深10-40m的海域,喜欢栖息于沙泥底,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白天潜伏在深度3cm左右的沙底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在虾塘的高密度养殖中,饥饿时呈巡游状态。但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现其游动,尤其是养殖前期较难观察到。
2、虾池建设 竹节虾的生长习性告诉我们,其虾池的建设应选择滩涂平坦、水质清澈、风浪小的海区。虾池地质以沙质底最为适宜。面积适中,一般在0.7平方公里至0平方公里之间,池深0米,水深5米,且设备齐全。每口虾池都应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以便操作管理。
3、生活习性 竹节虾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其适温范围为25~30℃,最适盐度范围为25~30。这些生活习性都符合海虾的特点。它们主要摄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兼食底层浮游生物,这也是海虾常见的食性。
4、栖息环境:竹节虾栖息于水深10~40m的海域,喜欢栖息于沙泥底,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白天它们会潜伏在深度约3cm的沙底内少活动,夜间则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这种习性也符合海虾的特点。生活习性:竹节虾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
5、从生态习性和生理特点来看,竹节虾既可以在淡水环境中生长,也可以在海水环境中生存。淡水竹节虾以江河湖泊为生长栖息地,多分布在淡水河流以及泥土、沙石底质的水域;而海水竹节虾则以海洋为生长栖息地。这种适应性使得竹节虾在不同的水域环境中都能生长繁殖。
6、竹节虾在野生环境中存在,同时也有人工养殖。竹节虾学名日本对虾,自然环境下,它们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北海道以南、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海域。喜欢栖息在沙泥底,具有潜沙习性,白天潜伏沙中,夜间活动觅食 。由于竹节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大,所以人工养殖也较为普遍。

若虾池渗漏应铺防渗地膜,可选择循环生态养殖模式或过滤海水防病养虾模式,应地制宜进行建池。虾池面积 养殖日本对虾虾池的面积要根据各地排灌及技术管理水平等条件来确定。条件较好的高位池面积以1-5亩为宜,一般最大不超过10亩为好。池底必须铺沙10-15厘米。
日本朝日商事养殖场收获池虾采用泵网的方法是:把网具安装在金属框架上,金属框架装配带喷嘴的管道通到水里,用高压水枪驱动沙底对虾,虾惊动跳跃(喷嘴搅动水底深度达到8厘米),用锥形网具捕捞。电激捕虾器法是电池、电压计、电流计及配电板全部安装在船上。
日本对虾养殖环境注重细节,理想的养殖池底为沙泥质地,深度需保持在1米以上,盐度需达到15%以上。养殖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虾池消毒:在放苗前15-20天,使用生石灰(75公斤/亩-100公斤/亩)彻底消毒,以清除野杂鱼类和有害病菌。漂白粉(30ppm-50ppm)也是常用的选择。
目前一般养虾池塘均可养殖日本对虾,考虑到日本对虾有潜沙的习性,养殖池应选择沙质或沙泥质土壤为好,泥质次之。虾池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生产后,池底会沉积一些淤泥和有机碎屑。如果不清理掉,就会逐渐恶化虾池底栖环境,使对虾生长缓慢,甚至得病死亡,降低养殖成活率。
1、水运法:这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准备合适的容器,如塑料水箱等,注入适量清洁的水,水中可添加适量增氧剂来保持充足的氧气。将活虾放入水箱,控制好水温和水质,一般水温保持在适宜虾生存的范围,比如20℃左右。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定期换水和增氧,以保证虾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2、干运法(无水运输):容器底部铺上湿润的水草,根据温度确定装虾量。15度以下每立方米装80公斤虾,15度以上装40公斤。每隔3~4小时喷洒一次冰盐水,保持湿度。使用专用的隔热泡沫箱或塑料筐,避免使用金属容器。活水船运输:运输前6小时停止喂食,用盐水和维生素C溶液浸泡虾。
3、新鲜活虾的运输方法主要包括塑料袋充氧法、帆布篓法、活水船法、虾箱组合运输法、水运、空运及陆运,需结合运输距离、成本及设备条件选择,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提高成活率。常见运输方法及适用场景塑料袋充氧法将活虾装入双层塑料袋,注入适量清水后充入纯氧,扎紧袋口并置于纸箱或泡沫箱中。
4、常见的运输方法按场景和距离可分成三种: 短途运输方案: 使用活水车+增氧机,水温需保持在12-15℃,车载水箱每立方米水体建议放30斤虾,每2小时用便携试剂检测溶解氧,须达到5mg/L以上。 中长途冷链运输: 采用泡沫箱+冰袋休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