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表1列出了常见岩(矿)石的密度值,由表可见,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密度大于沉积岩,而沉积岩本身的密度变化也很大。例如,灰岩和砂岩的密度变化约1g/cm3,白云岩和页岩密度较均匀,但其变化仍可达0.6g/cm3。
例如,灰岩和砂岩的密度范围约为1g/cm,而白云岩和页岩尽管相对均匀,密度变化也能达到0.6g/cm。研究指出,岩石密度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矿物成分及其比例、孔隙度与充填物含量、以及所承受的压力。随着从酸性岩向基性岩过渡,岩浆岩的密度增加,这与其含有的铁镁矿物的量成正比。
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一般来讲,金属矿石具有较大的密度,其变化范围是5~0g/cm3;大部分非金属矿石的密度值较小,岩石的密度在2~5g/cm3之间(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2~0g/cm3,常见值为7~7g/cm3。
岩石比重和密度的大小。造岩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密度为2到5克每厘米bai3极少数达5克每厘米。
岩石的比重就是每立方米岩石的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立方米 岩石的比重与岩石密度是一个概念,都是指单位体积的岩石的质量。密度分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密度或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岩石的重量,单位为kN/m。岩石的比重则指的是岩石密度与水密度的比值,一般岩石的比重约为7,这是衡量岩石物理特性的重要参数。渗透性是衡量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它对于许多岩石工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如大坝、水库、地下隧道等。
大理石的石子密度比较大,每立方米大概在6吨至7吨左右。花岗岩的岩层通常都离地表百米以上,开采难度大,它的密度更大,化学性质也更稳定,每立方米最多可达3吨左右。石头分为主要的三大类: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
1、密度特征:正常沉积的细碎屑-粗碎屑岩类密度较低,变化范围在69至71 g/cm之间。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密度变化较大,且随着镁铁质成分的增加,从酸性岩到中性岩,再到基性岩,密度呈增大趋势。
2、从表3-1明显地看出,胶东地区各类正常岩层物性特征基本可分为五种类型:①不均匀磁性—高密度—低导电性—低激电性;②弱磁性—中密度—中导电性—低激电性;③弱磁性—中密度—低导电性—低激电性;④不均匀磁性—中密度—低导电性—低激电性;⑤弱磁性—中密度—低导电性—低激电性。
3、茂名油页岩矿区地层及分层(矿层、围岩、基底、盖层)的密度、磁性、电性间的散点分布及统计结果分别见于图22和表9,具有如下特征:1 矿层 尚村组、油柑窝组两矿层的密度均值在50×103~65×103kg/m3之间,是密度最低的层位。
4、地层的密度特征 各时代地层的密度特征,主要由其组成的岩石密度特点、分布及其组合决定。各时代地层进行分区统计的密度资料(表3-1),能够反映本区各时代地层密度变化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