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S——羧甲基取代度(%)(二)酸洗法:⒈原理羧甲基淀粉试样用酸溶液充分洗涤,使其全部转化成酸式CMS(HCMS),然后加入已知过量的NaOH标准溶液,使HCMS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再用标准HCl溶液返滴剩余的NaOH,从而测得CMS的取代度。
2、羧甲基淀粉钠(CMS-Na)又称为羧甲基淀粉,是一种阴离子淀粉醚,是能溶于冷水的电解质。首次制成羧甲基淀粉醚是在1924年,1940年已工业化生产。是变性淀粉的一种,属醚类淀粉,是一种水溶性阴离子高分子型化合物。
3、羧甲基淀粉钠为淀粉在碱性条件下与氯乙酸作用生成的淀粉羧甲基醚的钠盐。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味,在空气中有引湿性,在常温下溶于水,分散成粘稠状胶体溶液,在乙醇、乙醚中不溶。
4、羧甲基淀粉钠(CMS-Na)。具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遇水后,体积可膨胀200~300倍;亦可作为直接压片的干燥粘合剂和崩解剂。适用于可溶性和不溶性药物;用量为4%~8%,一般采用外加法。

可以。根据查询120健康网显示,羧甲淀粉钠溶液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可以渗透进痰液中,吸引并吸附水分,从而增加痰液的流动性,这有助于痰液的稀释和流动,使得痰液更容易咳出。
可以放半个月。打开的羧甲淀粉钠溶液只能放半个月,原因是羧甲淀粉钠溶液中含有大量的羧甲基和羧酸基等活性物质,容易受到空气中氧气的影响,从而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质量下降。
但若副作用较猛烈或可能导致病人其他疾病症状或病情加重时,就应考虑停药、暂时停用或改药,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能削弱或抵消副作用的药物。
说明:羧甲淀粉钠溶液说明书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02月05日药监注函[2002]58号《关于公布第二批化学药品说明书目录的通知》发布。
1、原理是羧甲基葡聚糖上的羧基可以定量与铜离子发生沉淀反应。电位滴定是利用溶液电位突变指示终点的滴定法。在滴定过程中,被滴定的溶液中插入连接电位计的两支电极,一支为参比电极,另一支为指标电极。
2、传统的络合滴定法测定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时,存在耗时长,稳定性差,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测定效果差等问题。
3、羧甲基葡聚糖上的羧基可以定量与铜离子发生沉淀反应。一定的化学改性,能够大大改善其水溶性,其中羧甲基化改性应用比较广泛。
4、这是检测方法的一种,酸洗法,这是将水溶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转化为不溶的酸式,会得到硝酸盐,再进行下一步检测。
5、干燥并经高温灼烧,残渣为氧化钠。加水溶解 成氢氧化钠,加过量硫酸标准滴定溶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过量硫酸,通过计算得到每一个无水葡糖糖单元中羧甲基基团的平均数值,即为取代度。
1、羧甲基淀粉钠(CMS-Na)又称为羧甲基淀粉,是一种阴离子淀粉醚,是能溶于冷水的电解质。首次制成羧甲基淀粉醚是在1924年,1940年已工业化生产。是变性淀粉的一种,属醚类淀粉,是一种水溶性阴离子高分子型化合物。
2、羧甲淀粉钠(CMS-Na)是淀粉的羧甲醚的钠盐,不溶于水,吸水膨胀作用非常显著,其吸水后膨胀率为原体积的300倍,是一种超级崩解剂。
3、羧甲基淀粉钠(CMS)是一种用羧甲基醚化的变性淀粉,它无味、无毒、不易霉变、易溶于水。
4、羧甲基淀粉钠(CMS)是一种用羧甲基醚化的变性淀粉,它无味、无毒、不易霉变、易溶于水。应用于不同的食品中表现出增稠、悬浮、乳化、稳定、保形、成膜、膨化、保鲜、耐酸和保健等多种功能。
5、羧甲淀粉钠溶液的主要成分是羧甲淀粉钠,羧甲淀粉钠溶液是变性淀粉的代产品,属醚类淀粉,是一种水溶性阴离子高分子型化合物。通常使用的是它的钠盐,又称CMSNa。
6、羧甲基淀粉醚又称羧甲基淀粉醚钠或淀粉乙醇酸钠,有的叫羧甲淀粉钠,简称CMS:是一种用羧甲基醚化的变性淀粉。聚合度大于200。
1、羧甲基淀粉钠在药片添加剂中用于崩解剂,和粘稠剂。
2、%-6%。羧甲基淀粉钠是一种白色无定形的粉末,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崩解剂,通常用于纺织品的加工和染色过程中。
3、它具有良好的吸水膨胀性,同时具有可压性,可改善片剂的成型性,增加片剂的硬度而不影响其崩解性,一般用量为0.5%-4%。贮藏: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4、纤维素衍生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均可作黏合剂,且都兼有崩解作用。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其醇液可用作对水敏感药物的黏合剂,亦可作缓释制剂的辅料。
5、超级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 超级崩解剂CMS是一种冷水可溶性的阴离子型淀粉衍生物,因结构上具有亲水性的羧甲基及羧甲基钠,故具有超强吸水性(可达原体积200倍)及快速吸水膨胀的效果。
你好!甲淀粉钠溶液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少见,但是服用过多对身体是没有太多益处的,建议你减少剂量,可以一次3ml。一天三次。
用药中出现一些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如服抗过敏药扑尔敏易出现嗜睡、困乏的症状,服解痉药颠茄片后引起口干等。
你好,羧甲淀粉钠溶液1适应症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支气管哮喘,儿科 2用法用量口服 1~4岁,一次7ml;4~7岁,一次10ml;7~14岁,一次15ml。一日3次,3~6个月为一疗程。
另外还观察到味觉异常,听力异常表现。最主要的毒性是溶血性贫血,在口服治疗最初1-2周内出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下降,其中约10%的病人可能伴随心肺方面的副作用。也可出现网状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