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沉淀的是丁酮;发生碘仿反应,生产碘仿(CHI3)。取三种物质少许,分别加入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产生气泡的是草酰乙酸乙酯(含羧基),丁酮和乙酰乙酸乙酯鉴别方法有许多:加三氯化铁、金属钠都可以。
-丁酮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酮RCOR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羧基COOH、酯基COOR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反应。因为naoh与2-丁酮的分子结构很活跃,会失去电子后形成新的化学键,所以naoh与2-丁酮反应。2-丁酮化学式:CH3COCH2CH3组成:C662%,NaOH一般指氢氧化钠。
加入金属钠,有气体生成的是1-丁醇和2-丁醇,无现象的是丁醛和丁酮,其中有气体生成的一组的鉴别加入碘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有黄色晶体生成的是2-丁醇,无现象的是1-丁醇,无现象的那组鉴别加入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是丁醛,不反应的是丁酮。
甲基乙基酮由于具有羰基及与羰基相邻接的活泼氢,因此容易发生各种反应。与盐酸或氢氧化钠一起加热发生缩合,生成3,4-二甲基-3-己烯-2-酮或3-甲基-3-庚烯-5-酮。长时间受日光照射时,生成乙烷、乙酸、缩合产物等。用硝酸氧化时生成联乙酰。用铬酸等强氧化剂氧化时生成乙酸。
直接上氧化剂氧化即可,该二醇是仲醇,不可能氧化为醛,所以不存在氧化过度产生羧酸的顾虑。用各种常规氧化剂都可以达到目的。下面几个方法都可尝试。不过,不能保证得到的是不饱和酮还是二酮,产物必定是混合物。可以尝试使用DMSO(二甲亚砜)氧化。活性二氧化锰氧化。
这一类反应由于嚬哪醇(2,3-二甲基-2,3-丁二醇)转换为嚬哪酮(3,3-二甲基-2-丁酮)的反应最具代表性,因而得名。反应的关键步骤是一个碳正离子的1,2-重排。
频哪醇,其英文名为Pinacol,化学式为HOC(CH3)2C(CH3)2OH,分子量为1117。这个化合物的其他名称包括2,3-二甲基-2,3-丁二醇、四甲基乙二醇和凤梨醇。它以无色针状晶体的形式存在,含有六分子结晶水的固体则呈现为无色片状晶体。
催化剂是金属Mg,Mg把电子传递给丙酮,形成(CH3)2C-O-Mg-O-C(CH3)2,两个与氧相连的C之间也有成键(没法画,就只好这么说了,希望你能看得懂,两个C有成键也才能使得每个C都有四个键),最后就是水解,生成频哪醇,也就是 2,3-二甲基-2,3-丁二醇。
是频哪醇,以下内容是我从百度上考下来的,请见谅, 性质:又称2,3-二甲基-2,3-丁二醇(2,3-dimethyl-2,3-butanediol),无色针状晶体。熔点43℃。沸点174℃。相对密度0.967。闪点77℃。微溶于冷水,混溶于热水、乙醇、乙醚。
这个化合物不存在,名称错误。可能是2,3-二甲基-2,3-丁二醇。如果是2,3-二甲基-2,3-丁二醇,在酸性条件下脱水,会发生Pinacol重排,生成甲基叔丁基甲酮(Me3CCOMe)。

1、C2H5OH + O2 CH3COOH + H2O 在孟山都法商业生产之前,大部分的乙酸是由乙醛氧化制得。尽管不能与甲基羰基化相比,此法仍然是第二种工业制乙酸的方法。乙醛可以通过氧化丁烷或轻石脑油制得,也可以通过乙烯水合后生成。
2、乙酸的制备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和细菌发酵两种方法。生物合成法,即利用细菌发酵,仅占整个世界产量的10%,但是仍然是生产乙酸,尤其是醋的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很多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规定食物中的醋必须是通过生物法制备,而发酵法又分为有氧发酵法和无氧发酵法。
3、发酵法,发酵法是乙酸最原始的制造方法,这种方法采用含糖类物质的植物果实发酵制乙醇,乙醇经过发酵氧化成乙醛,再将乙醛进一步氧化制得乙酸。
4、工业上,采用乙醇制作乙酸的具体方法为: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醋杆菌属细菌能够从含有酒精的食物中生产出乙酸。通常使用的是苹果酒或葡萄酒混合谷物、麦芽、米或马铃薯捣碎后发酵。
加入金属钠,有气体生成的是1-丁醇和2-丁醇,无现象的是丁醛和丁酮,其中有气体生成的一组的鉴别加入碘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有黄色晶体生成的是2-丁醇,无现象的是1-丁醇,无现象的那组鉴别加入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是丁醛,不反应的是丁酮。
取少量2-丁醇和丁酮分别加入试管中,再分别加入一小块金属钠,有氢气放出的是2-丁醇,没有氢气放出的是丁酮。用卢卡斯试剂(lucas试剂),即盐酸-氯化锌试剂(zncl2-hcl试剂)。低级一元醇能溶于卢卡斯试剂中,而相应的氯代烷却不溶,从出现混浊所需的时间可以衡量醇的反应活性。
正溴丁烷、正丁醛、丁酮、正丁醇的鉴别:不溶于水的是丁酮,剩下的两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后出现银镜现象的是丁醇,不发生银镜反应的是丁醛。加入卢卡斯试剂(ZnCl2+浓盐酸),静置片刻出现浑浊者为2-丁醇,加热后出现浑浊者为1-丁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