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材料晶体缺陷主要包括位错、微缺陷以及旋涡缺陷。位错:在硅单晶材料中,位错是一种常见的晶体缺陷。位错的存在会破坏晶体的周期性结构,对电子器件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电子器件的制造中,必须尽量减少位错的存在,通常要求位错密度低于每平方厘米200个,这样的单晶被称作无位错单晶。
【答案】:入射粒子与硅晶体发生碰撞后,将形成空位一间隙原子对。这些空位一间隙原子对在室温下是稳定的,常称弗伦克尔缺陷。缺陷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入射粒子的类型及其能谱,硅材料点阵特性(包括位错、微量杂质等),辐射时的温度。
杂质和缺陷对晶体能带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它们会在晶格中引入额外的能级。具体来说,杂质和缺陷会在晶体中形成一些局部能级,这些局部能级会与原有的能带结构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新的能带结构的形成。
层错和位错的本质区别一个是线缺陷,一个是面缺陷。层错常常发生在外延生长的硅单晶体上,当硅单晶片经过900~1200℃热氧化过程后,经常可发现表面出现层错。这些由氧化过程引起的层错,称之为OISF。因为每个层错都结合着部分位错,所以层错对硅单晶片的电性质影响与位错相似。
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材料质量方面,硅材料纯度至关重要,纯度越高,杂质对电子传输干扰越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越高;晶体缺陷也会影响性能,如位错、晶界等缺陷会增加载流子复合概率,降低电池效率。电池结构设计也会产生影响。
1、位错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晶体中所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位错密度的另一个定义是:穿过单位截面积的位错线数目,单位也是1/平方厘米。
2、增加位错密度,能显著提高金属的强度。位错是金属晶体结构中的线缺陷,它们会阻碍位错的滑移。当位错密度增加时,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之增强,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些位错会像物理钉子一样固定在一起,阻止位错滑移。这种结构的形成增加了材料抵抗外部力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其强度。
3、位错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晶体中所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单位是1/平方厘米1。位错密度的另一个定义是:穿过单位截面积的位错线数目,单位也是1/平方厘米2。
4、在晶体内部的某些界面及微裂纹处,由于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的作用,会出现应力集中,从而产生位错。位错密度位错密度为单位体积内位错线的总长度,其数学表达式为:其中,L为位错线总长度,V为晶体的体积。由于无法直接测量实际晶体内位错线的总长度,通常近似用穿过单位面积晶面的位错条数来表示位错密度。
5、材料中的位错密度会随着塑性形变的进行而增加,其数量大致满足关系:,其中 τ 为塑性流动应力,ρ 为位错密度。由这一关系可以推测,材料内部必然存在着位错的起源与增殖的机制,这些机制在外加应力的作用下将被激活,以提供增加的位错数。
6、位错:在硅单晶材料中,位错是一种常见的晶体缺陷。位错的存在会破坏晶体的周期性结构,对电子器件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电子器件的制造中,必须尽量减少位错的存在,通常要求位错密度低于每平方厘米200个,这样的单晶被称作无位错单晶。
σ1-σ2)=6×10-5ρ0.5 式中(σ1-σ2)单位为108Pa,ρ为cm2。位错密度ρ是以每单位面积内位错数目来确定的,根据5个样品透射电镜的超显微照片内位错数,分别计算出位错密度数值ρ,采用上述经验公式,计算出差异应力值,所得结果如表5-3。
D=5L/n 式中D为动态重结晶颗粒的平均粒径,L为各随机直线的总长度,n为被随机直线所截的颗粒数,为保证精度,测量的颗粒数量一般大于150个,测量结果如表5-3。
上述分别利用声发射、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和自由位错密度估算了断裂带差异应力的大小,其结果表明:动态重结晶颗粒测定所得出的差异应力值一般为400×105Pa左右,而透射电镜样品测定的结果为1400×105Pa左右,二者相差较大,这与所采用的方法、放大倍数及仪器精度有关。
位错强化是通过增加金属中的位错密度来提高其强度的一种机制。具体来说:位错定义:位错是晶体中的一种线性缺陷,表现为原子排列不规则的管状区域。由于管道直径很小,可以将其视为一条线。位错强化原理:当金属中位错密度高时,位错在运动过程中易于相互交割,形成割阶,导致位错缠结。
位错强化是金属材料中最为有效的强化方式之一,它指的是通过引入或增加材料中的位错密度,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具体来说:位错的概念:位错是晶体中原子排列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局部错排。这种错排会阻碍原子间的正常滑动,从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位错强化本身对金属材料强度有很高的贡献。同时,位错的运动也是造成固溶强化、晶界强化和第二相强化及弥散强化的主要原因。
位错强化是金属材料中最为有效的强化方式之一。以下是关于位错强化的详细定义:基本概念:位错强化是通过在位错之间引入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强化机制:当位错在材料中移动时,它们会遇到其他位错、晶界、析出相等障碍。这些障碍会阻碍位错的移动,从而增加材料的变形抗力,即提高强度。
位错密度的概念 在通常的晶体中都存在大量的位错,而这些位错的量就用位错密度来表示。位错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晶体中所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位错密度的另一个定义是:穿过单位截面积的位错线数目,单位也是1/平方厘米。
增加位错密度,能显著提高金属的强度。位错是金属晶体结构中的线缺陷,它们会阻碍位错的滑移。当位错密度增加时,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之增强,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些位错会像物理钉子一样固定在一起,阻止位错滑移。这种结构的形成增加了材料抵抗外部力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其强度。
在晶体内部的某些界面及微裂纹处,由于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的作用,会出现应力集中,从而产生位错。位错密度位错密度为单位体积内位错线的总长度,其数学表达式为:其中,L为位错线总长度,V为晶体的体积。由于无法直接测量实际晶体内位错线的总长度,通常近似用穿过单位面积晶面的位错条数来表示位错密度。
位错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晶体中所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单位是1/平方厘米1。位错密度的另一个定义是:穿过单位截面积的位错线数目,单位也是1/平方厘米2。
1、增加位错密度,能显著提高金属的强度。位错是金属晶体结构中的线缺陷,它们会阻碍位错的滑移。当位错密度增加时,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之增强,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些位错会像物理钉子一样固定在一起,阻止位错滑移。这种结构的形成增加了材料抵抗外部力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其强度。减少位错密度,同样能够提升金属材料的强度。
2、位错密度提高: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位错密度逐渐提高。位错密度的增加意味着材料内部有更多的位错障碍,这些障碍会阻碍位错的进一步运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变形抗力增大:由于位错密度的提高,钢筋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需要克服更大的位错阻力才能发生变形。
3、形变强化(或应变强化,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加剧,结果即产生固定的割阶、位错缠结等障碍,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起变形抗力增加,给继续塑性变形造成困难,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规律。
4、金属强化机制中,随变形程度的增加,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叫形变强化或加工硬化。随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导致位错运动时的相互作用增强,位错运动阻力增大,变形抗力增加,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