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镀铬:镀铬液成分:镀铬的主要成分不是金属铬盐,而是铬酸,一种强酸性电镀液。沉积过程:在镀铬液中,需要加入一些阴离子,以实现金属铬的正常沉积。分散能力:镀铬液的分散能力相对较低。综上所述,铁镀铬和不锈钢在材质和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适用性。
2、镀铬液的主要成分不是金属铬盐,而是铬的含氧酸——铬酸,属于强酸性镀液。电镀过程中,阴极过程复杂,阴极电流大部分消耗在析氢及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两个副反应上,故镀铬的阴极电流效率很低(10%~18%)。
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包括铬酐、催化剂以及三价铬等。铬酐是镀液中的唯一来源,其水溶液为铬酸。铬酐浓度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动,根据温度与阴极电流密度,浓度可在50~500g/L,甚至高达800g/L。但生产中一般采用150~400g/L的铬酐浓度。

铬酸阳极化膜层的密度在不同条件下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密度在5-0 g/cm之间。根据文献资料,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的铬酸阳极化膜层的密度一般为5-8 g/cm,而实际工业生产中制备的铬酸阳极化膜层密度通常在8-0 g/cm之间。
铬酸阳极氧化所得的膜层薄,一般只有2~5μm;氧化膜层质地较软,耐磨性较差,但膜层弹性好。铬酸阳极氧化所得的膜层颜色由灰白色到深灰色或彩虹色,膜层孔隙率低,难以进行染色处理。铬酸阳极氧化膜层对有机物结合力良好,是油漆涂层的良好底层。
这层硬质膜的最大厚度可达到250微米,其微硬度在纯铝上约为12000至15000兆帕,而在合金上则约为4000至6000兆帕,这样的硬度与硬铬镀层不相上下。在低负荷条件下,这种硬质膜的耐磨性能尤为出色。此外,硬质膜的孔隙率大约为百分之二十,这一数值相较于常规硫酸膜要低。
通过铬酸阳极化处理,可以在铝及铝合金表面形成一层硬质膜,其最大厚度可达250微米。纯铝上形成的膜层微硬度高达12000至15000兆帕,合金上的一般为4000至6000兆帕,这样的硬度与硬铬镀层相近。提高耐磨性:铬酸阳极化生成的氧化膜在低负荷时表现出极佳的耐磨性,这对于需要承受摩擦磨损的应用场景尤为重要。
合金上的一般为4000至6000兆帕,这种硬度与硬铬镀层相当。提高耐磨性:生成的硬质膜在低负荷下具有极佳的耐磨性,能够有效延长铝及铝合金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孔隙率:铬酸阳极化生成的硬质膜孔隙率约为百分之二十左右,相较于常规硫酸膜,其孔隙率更低,有助于提升膜层的耐腐蚀性和整体性能。
镀铬工艺复杂,镀液主要成分是铬酸,属于强酸性镀液。电镀过程中,阴极过程复杂,阴极电流效率低(10%至18%)。镀铬液需添加阴离子如SO42-、SiF62-、F-等,才能实现金属铬的正常沉积。镀铬液的分散能力低,需采用象形阳极或辅助阴极,以获得均匀的镀铬层。
镀铬工艺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电解液构成独特 镀铬电解液的主要成分是具有极强氧化性的铬酸,而非金属铬盐。这一特性使得镀液的维护与管理更为严格,以确保镀液的稳定性与有效性。 电流效率相对较低 镀铬过程中的电流效率通常仅能达到13%至16%,最高不超过23%。
铬具有在多种介质中保持稳定的特性,这得益于其容易发生钝化的特性。尽管铬是一种极为活泼的金属,但其原子结构与其他金属存在差异,这使得在铬酸溶液中进行镀铬时,必须在极为负的电位下进行,才能形成连续的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