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质岩是由化学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富含SiO2的沉积岩,其SiO2的含量一般为70%~90%,有的可高达99%。石英砂岩或沉积石英岩在成分上与硅质岩很相似,但它们是由陆源碎屑沉积而成的,其成因不同,故不属于硅质岩类。硅质岩的主要矿物为氧化硅矿物: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硅质岩是指由化学作用、生物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富含二氧化硅(70%~90%)的岩石,不包括主要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石英砂岩和变质石英岩,虽然它们的二氧化硅含量有时可达95%以上。
细粒(硅质)凝灰岩很少含碎屑石英,但如陆源碎屑很多时,则过渡为凝灰砂岩,这时白陶土即变为石英岩状砂岩或粉砂岩,当黏土矿物和云母的含量增高时,白陶土可过渡为硅质黏土岩。
硅质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沉积岩或变质岩,根据其成分和结构特征,硅质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生物硅质岩、化学硅质岩和凝灰硅质岩。生物硅质岩是硅质岩的一种,它主要由放射虫、硅藻和硅质海绵骨针等生物遗骸构成。
硅质岩分为3类: 由脱玻化玻屑为主要造岩成分的蛋白石岩,又称瓷土岩。其中蛋白石呈超显微状球体集聚状,孔隙多,质地较轻,含少量粘土成分,是火山灰沉积在湖、海中改造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硅质岩。凝灰硅质岩或瓷土岩常出现在中生代以后的地层中,例如在黑龙江、嫩江一带有其分布。

1、下寒武统岩石亚类的统计特征见表4-5。泥岩、页岩、硅质岩及板岩的密度为5×1036×103kg/m3,中碎屑岩、轻微变质岩、千枚岩、细碎屑岩的密度为6×1037×103kg/m3,石灰岩、白云岩的密度为7×1038×103kg/m3。
2、而根据密度大小推断,华南海盆存在多个沉积中心,其中在乐安、遂川各存在一个水深较深的中心,在信丰-于都一带的水深可能较浅,甚至可能在该地区两个高地之间存在着海峡/海沟。
3、华北地区是寒武纪稳定沉积类型分布区之一,除早寒武世早期普遍缺失沉积外,其余地层发育完整,化石丰富,岩相厚度稳定。山东张夏是我国中、上寒武统标准剖面,其地层划分如下:下寒武统仅发育馒头组,中寒武统包括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上寒武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
4、区内寒武纪地层的沉积特征相类似,所划地层单位名称相同,由老至新为:下统新集组、朱砂洞组、馒头组;中统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新集组由一套含磷块岩和夹生物灰岩、紫红色—暗红色粉砂岩的泥岩组成。
5、详细分层情况、岩石特征、化石、厚度如下(罗惠麟、蒋志文、唐良栋,1994)(图 2)。
1、砂岩主要成分包括石英(65%以上)、粘土(10%左右)、针铁矿(13%左右)以及其他物质(10%以上)。砂岩颗粒均匀,质地细腻,结构疏松,吸水率较高,具有隔音、吸潮、抗破损、耐风化、耐褪色、水中不溶化、无放射性等特点。砂岩属亚光型石材,不会产生光污染,是一种天然的防滑材料。
2、特点:澳天澳力砂岩,隔音、吸潮、抗破损,户外不风化,水中不溶化、不长青苔、易清理等。
3、板岩和砂岩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成分:板岩主要由粘土矿物、石英、长石和其他细粒沉积物组成,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砂岩则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少量含有长石、云母等其他矿物。结构和纹路:板岩是变质岩石,晶粒较细,无明显的颗粒结构,通常呈现出层理结构。
4、组成成分的差异 - 板岩主要由粘土矿物、石英、长石等细粒沉积物组成,粘土矿物含量较高。- 砂岩主要由石英颗粒构成,并可能含有长石、云母等其他矿物。 结构和纹理的区别 - 板岩因变质作用而无明显颗粒结构,常见层理结构,致密且不易分割。
1、鹅头厂组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岩性特征:鹅头厂组主要由深灰色到灰黑色的板岩构成,这些板岩中常见硅质或粉砂质条纹,有时呈现出深浅色调的交替。成分特征:底部的板岩含有碳质和硅质成分,夹层中还包含灰岩、泥质白云岩、硅质岩以及硅质板岩,显示出其成分的多样性。
2、中元古界鹅头厂组 板岩,出露厚830~1080 m,未见顶,其上与绿汁江组呈断层接触;其下与落雪组呈整合过渡。(2)中元古界落雪组 白云岩,在背斜鞍部厚40~100 m,在西翼厚40~80 m,东翼厚130~140 m。
3、背斜东翼岩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西翼岩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西,由两翼向核部,岩层产状由缓变陡,鹅头厂组岩层倾角15°~35°,落雪组岩层倾角35°~75°,核部因民组岩层倾角75°~85°。 其中F1及F2为区内控矿断裂,其规模、特征如下: F1断裂:出现在鹅头厂背斜轴的东侧,距背斜轴面30~16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