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公式

1、电能(W)的计算公式:W = UIt,其中U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t代表时间。3 电能(W)的另一种计算公式:W = Pt,其中P代表功率,t代表时间。3 电能(W)的第三种计算公式:W = IRt,其中I代表电流,R代表电阻,t代表时间。

2、功率公式可以表示为P = W/t = Fs/t = Fv(v=P/F)。其中F是力,v是速度。十有用功公式 有用功计算公式包括:举高W有 = Gh,水平W有 = Fs,W有 = W总 - W额。十总功公式 总功可以由FS计算,其中S为运动距离。

3、重力公式:G = mg,m为质量,g为常数,通常取10N/kg。密度公式:ρ = m/V,m为质量,V为体积。合力公式:当方向相同:F合 = F1 + F2;方向相反:F合 = F1 - F2,且F1大于F2。

4、九年级物理公式及变形式如下:速度公式 物理量计算式变形式,速度v v=s/t s=vt t=s/v。路程s s=vt v=s/t t=s/v。时间t t=s/v v=s/t s=vt。重力公式 物理量计算式变形式,重力G G=mg mg=G/g。质量m m=G/g G=mg g=G/m。密度ρρ=m/V V=m/ρm=ρV。

物理教案:密度

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若将此冰切去2/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将不变。

目标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二)、目标分析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

本教学设计从物质气味和颜色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猜想假设、计划制定、实验验证等方式获得密度概念。采用此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渗透“S-T-S”教育。学法分析 观察实验是探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属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2)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替代法测密度. 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了解物质的密度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 了解密度在鉴别物质上的价值。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物理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干松木做实验...

1、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同.这说明不同物质在某种性质上存在差异,为了描述这种差异,物理学中引入了密度这个物理量,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初中物理中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速度、压强、功率等。

2、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 (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2)再将3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 (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实验结论: 不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步骤调节杠杆两端的 B ,使横梁平衡。

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