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中反应活性大小的问题。

该反应在氯化锌催化下形成碳正离子,是SN1反应机理,由于SN1反应中由醇形成碳正离子这一步比亲核试剂进攻这一步要慢,所以形成碳正离子这一步是决速步,反应的快慢取决于生成离子的稳定性。

Sn1反应机理是分步进行的,反应物首先解离为碳正离子与带负电荷的离去基团,这个过程需要能量,是控制反应速率的一步,即慢的一步。当分子解离后,碳正离子马上与亲核试剂结合,速率极快,是快的一步。所以碳正离子稳定性决定了Sn1反应的活性,反应活性ACDB。

苯环上发生亲电取代,对于亲电取代反应,供电子基越多,供电子基供电子能力越强,反应活性越大。吸电子基越多,吸电子基吸电子能力越强,反应活性越弱。

R-Cl + H2O 由于加氢后R-OH2+中水分子的解离并生成R+的步骤是反应速率决定步骤, R+的相对稳定性就决定了反应的活性。显然叔碳正离子,RRRC+,最稳定===〉反应的活性最大。仲碳正离子,RRHC+,其次===〉反应的活性居中。伯碳正离子,RH2C+,最不稳定===〉反应的活性最低。

262甲基苄醇系统命名法

1、苄醇的系统命名法命名:苯甲醇。苯甲醇也称苄醇,分子式C6H5CH2OH,密度045g/mLat25°C(lit.),是最简单的含有苯基的脂肪醇,可以看作是羟甲基取代的苯,或苯基取代的甲醇。

区分苯酚和邻二甲苯、间硝基苯酚和间硝基苯甲酸

解答如下:两者都可以。苯酚与FeCl3反应生成有色物质,后者无此现象;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互相溶解,后者不与NaOH互溶。只有FeCl3可以。原因同上。间硝基苯酚和间硝基苯甲酸都与NaOH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溶于水中,不能鉴别。醚和醇可以用是否溶于水来鉴别。

蒸馏,结晶。蒸馏:利用两种化合物的沸点差异进行蒸馏分离。由于苯酚的沸点较高,可以先蒸出邻二甲苯,再通过蒸馏装置分离苯酚。结晶:将蒸馏得到的苯酚溶液进行冷却结晶。结晶过程中,苯酚会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

苯酚。邻二甲苯酚最不稳定,它们的使用方法、途径和稳定性都不一样,各有特点。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一样,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首先,甲苯(8)以其甲基取代了苯环,形成一个重要的化合物;二甲苯(9)有三种异构体,即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它们都是苯的衍生物。苯乙烯(10)则是通过乙烯基取代苯环,展现了不同的化学反应性能。

间硝基苯酚会形成分子间的氢键,邻硝基苯酚才是分子内的氢键。邻二甲苯熔点:-22℃ 沸点:144℃ 间二甲苯熔点:-49℃ 沸点:131℃ 对二甲苯熔点: 12℃ 沸点:134℃ 规律是 邻,间,对 的芳香化合物 熔点依次升高 沸点依次降低。

二甲苯和苯酚用途、毒性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同。

茴香醇简介

又名大茴香醇。学名对甲氧基苄醇。室温下为无色或淡黄色固体,低于室温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分子量1316。密度1129g/cm3。熔点28℃沸点259℃。闪点137℃。折射率5430-5450。不溶于水。微溶于丙二醇、甘油。以1:13溶于30%乙醇,以1:1溶于50%乙醇。露置空气中易被氧化。

茴香醇,又被称为大茴香醇,其化学名称为对甲氧基苄醇。在常温下,它呈现出无色或淡黄色的固态,但在较低温度下会转变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液体。它的分子量为1316克/摩尔,密度大约为1129克/立方厘米。熔点为28℃,沸点则高达259℃,闪点为137℃。茴香醇的折射率在5430到5450之间。

药材简介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小茴香的果实。异名有茴香、谷茴香、香子。我国各地普遍栽培。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除杂质,晒干用。性能:味辛,性温。功用: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

香料去腥法 使用葱、生姜、花椒、胡椒等香料也是去腥的有效方法。葱含有挥发油及葱蒜辣素,生姜含有姜醇、姜烯、姜酚。而花椒、胡椒则含川椒素,这些成分均可以有效去除腥味。另外,八角中的茴香醇、茴香醚也具有显著的祛腥功效。

姜烯、姜酚,花椒、胡椒含川椒素,八角中含茴香醇、茴香醚,桂皮中含挥发油、有机酸等等,上述物质均能使醛、酮等腥昧成分发生氧化反应、缩醛反应或酯化反应,使异味减弱且能增香,特别在膻腥味较浓的动物性原料中使用,其去腥增香效果更明显。

叶中含小茴香酮(fenchone),1,8桉叶素(1,8cineole),小茴香醇(fenchyl alcohol),α和β蒎烯(pinene),龙脑(borneol),桃金娘醇(myrtenol),桃金娘醛(myrtenal)。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