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碱性条件下将苯酚转化为苯酚钠,然后再和卤代烃反应生成酚醚,就引入了甲氧基。
2、苯环上的甲氧基是吸电子。甲氧基,甲醇分子中去掉羟基上的氢原子后,剩下的一价基团,是最简单的一种烷氧基。结构式为 CH3O-,分子量303。分子式:C7H9NO;OCH3C6H4NH2 外观与性状:浅黄色油状液体 熔点2℃ 沸点:225℃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稀酸。
3、例如,苯环上同时有一个羟基和一个甲基,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命名: 主链为苯环,选择羟基作为主链,甲基作为取代基。 给羟基编号为1,给甲基编号为2,形成“1-羟基-2-甲基”的名称。 按字母表顺序排列,得到“2-甲基-1-羟基”的名称。 改变词尾,得到最终的物质名称为“2-甲氧基苯”。
4、氯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和苯环共轭,导致C-Cl键具有双键性质,难以断裂,所以一般是不行的。但苯环上如果有硝基这样的强吸电子基,就能够顺利反应。
5、苯甲醚(Anisole):一种含有苯环和一个甲氧基(-OCH3)取代基的化合物。 对羟基甲苯(p-Hydroxytoluene):也称为对甲酚,有一个羟基(-OH)取代在苯环的甲基上。 间羟基甲苯(m-Hydroxytoluene):有一个羟基取代在苯环的间位碳上。
1、甲氧基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和供电子共轭效应,其中供电子的共轭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苯环上表现为供电子,其供电子性比甲基还大.同样羧基也是以上两种效应共同作用 但其诱导效应占主要,所以它是吸电子基。甲氧基的基本信息:健康危害:对眼睛、粘膜、呼吸道及皮肤有刺激作用。
2、甲氧基上的氧原子由于氧元素很强的电负性因而对苯环有诱导拉电子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此处甲氧基上的氧原子有两对孤对电子,所以它也能对苯环有共轭给电子作用(共振式如下图所示)。而这里的共轭效应要大于诱导效应,所以总体来说甲氧基对苯环是给电子的,于是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增大。
3、苯环上的甲氧基是吸电子。甲氧基,甲醇分子中去掉羟基上的氢原子后,剩下的一价基团,是最简单的一种烷氧基。结构式为 CH3O-,分子量303。
4、甲氧基对苯环邻位表现为吸电子性。甲氧基是类似羟基的,氧原子本身的电负性比较强,是吸电子,但是氧原子在连接化学键后,其p轨道上有孤对电子,在连接含有π键的时候,会形成p-π共轭,其共轭效应大于吸电子效应,这时候就变成供电子了。所以甲氧基对苯环邻位表现为吸电子性。
5、如甲氧基可以对苯环产生+C (推电子共轭效应) ( p2π)和- I(吸电子诱导效应)两种相反的电子效应。
对于带了消积的几个物质及最后这三个啊,是邻硝基的物质比间硝基的物质吸电子效应更强,而带有两个硝基取代的物质,它们吸电子效应是最强的,也就亲和性是最弱的。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
这几个基团的亲核性是由它们的电子云密度大小所决定的,而它们在电子云密度上的差别是由于在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造成的,其给电子活性的大小顺序为:甲氧基 甲基 苯基 氯,这些取代基可以通过共轭效应或诱导效应影响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所以导致了这几个基团的亲核性具有书中所排列的大小顺序。
第一个——环己醇负离子的亲核性更强。亲核性取决于碱性、可极化性和空间位阻。这里的进攻原子都是氧,可极化性相同,分子结构的空间位阻相近,因此只需要比较两者的碱性即可。显然,醇的pKa一般比酚更大(这是由于苯环的p-π共轭效应分散了负电荷),因此醇负离子的碱性更强,所以亲核性更强。
亲核性的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 1)碱性大小:也即给电子能力的大小 2)可极化性:即受到外界电场影响,分子中电荷产生相应变化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因为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增加,所以可极化性变小。
亲核性与电子云密度正相关,所以要看氧负连接的基团是吸电子的还是给电子的亲核性的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1)碱性大小:也即给电子能力的大小2)可极化性:即受到外界电场影响,分子中电荷产生相应变化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因为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增加,所以可极化性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