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氨基的氮原子上有一对孤对电子,和苯环上的大π键大致平行,所以能给电子。当然氮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大,所以存在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但共轭效应通常大于诱导效应(卤素除外),所以总的结果是氨基给电子。
2、酸性对比:对甲基苯甲酸的酸性最强。因甲基是给电子基团,与其它吸电子基团相比,对位上的甲基使H正离子更容易解离。对硝基苯甲酸是一种淡黄色而无味的结晶。由于带羧基,因此呈酸性。
3、加入FeCl3,显色的是邻羟基苯甲酸。剩下两个用pH试纸就可以检测了,pH低的是对甲基苯甲酸,高的是对氨基苯甲酸。
4、当然是对甲基苯甲酸的酸性强,因为在对位时以共轭效应,羟基的共轭给电子效应大于甲基的超共轭效应。

原因:苯环上甲基是推电子基团,可以活化苯环;氯和硝基则是吸电子基团,钝化苯环,而硝基钝化比氯强。
如果是苯基和甲基相连,那么苯基是吸电子基,甲基作为给电子基。但是和强吸电子基相连时,苯基的给电子效应远远大于甲基,这是因为苯环是一个富电子共个体系,可以由6个碳原子给出电子,但是甲基不行。
供电子基。甲基是供电子基,一般是在甲基与共轭体系相连时,由于甲基中C-HSIGMA键的存在,可以与共轭体系形成SIGMA-PAI超共轭效应,即C-HSIGMA键中电子有离域趋势,向共轭体系供电子。
甲基是给电子基,所以连在苯环上使得苯环的电子云密度变大,有利于亲电反应的进行,所以显示出氢原子活泼了.吸电子基团是当取代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后,苯环上电子云密度降低的基团;反之,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升高的叫供电子基团。
1、吸电子基团是当取代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后,苯环上电子云密度降低的基团;反之,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升高的叫供电子基团。一个基团到底是吸电子基团还是供电子基团,得看它对苯环的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的总和。
2、吸电子基和斥点子基是相对于碳氢键中氢的吸电子强弱即电负性而言的,如果该原子基团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氢,则就是吸电子基团,相反则是斥电子基团。
3、当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与一个具有较强吸电子能力的原子或原子团相邻时,它也会表现出吸电子的性质。同样地,当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与一个具有较强给电子能力的原子或原子团相邻时,它也会表现出给电子的性质。
羟基上的H比甲氧基上的甲基给电子效应更强,羟基氧上电子云密度比甲氧基上氧大,所以相应的甲氧基氧吸电子诱导效应更强。
常见的弱吸电子基团有:甲基(-CH3)、乙基(-C2H5)、苯基(-C6H5)等含有碳-碳单键的基团。吸电子性的强弱顺序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化学反应而有所不同。
给电子基团-O--NH2-NHR-NR2-OH-OCH3-NHCOCH3-OCOR-Ph-R-X。所有的甲基都可以换作其他的基团,我所了解的就这么多,其他能用到的可以加上去。
甲基中的C-H键可以和双键发生超共轭,所以如果甲基和双键相连,还具有“超共轭效应”,这种效应也是给电子的。综合来看,甲基成为了一个斥电子或给电子、推电子的取代基。
吸电子能力用“电负性”的大小来判断,电负性越大,越能吸电子(稀有气体除外,他们最外层电子排满了),电负性越小,越不会吸电子。
吸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I效应);斥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供电子诱导效应(+I效应)。
你现在在哪个阶段上。大体上,带卤素基团,氧原子含双键,像羰基,之类的都是吸电子基团,推电子基团,简单烷烃,带大派键的。
供电子基团(给电子基)供电子基团是当取代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后,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升高的基团;反之,苯环上电子密度降低的叫吸电子基团。
当取代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后,导致苯环上电子密度升高的基团叫供电子基团;反之,苯环上电子密度降低的基团叫吸电子基团。一般定义为对外表现正电场的基团。
一般情况下:吸电子基团含有双键结构,斥电子基团不含双键结构。苯环是一个闭合的共轭体系,六个碳原子的电子云分布是一样的。但当苯环上有一个取代基时,取代基会改变苯环的电子分布,使分子极化。
1、苯甲醛与kcn反应用于制备安息香。kcn是催化剂。该反应常温下即可以进行,是大学化学实验的基础实验。
2、浓NaOH条件下,苯甲醛+甲醛是:强碱性条件,丙酮甲基形碳负离进攻苯甲醛,脱1水,4-苯基-3-烯-2-丁酮 醛或酮在弱碱(胺、吡啶等)催化下,与具有活泼α-氢原子的化合物缩合的反应称为Knoevenagel反应。
3、氨气为反应条件,苯甲醛发生歧化反应,生成苯甲醇和苯甲酸,后者再与氨气反应生成苯甲酸铵盐吧。请后来者佐证。
4、然后生成的苯甲醛与苯胺进行亲核加成反应,产生醇胺中间体。由于醇胺非常不稳定,很快脱水生成亚胺。
5、苯甲醛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苯甲醇和苯甲酸钾。苯甲醇和苯甲酸钾的混合物白色糊状物质,加水,加乙醚,乙醚与水分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苯甲醇溶于乙醚,苯甲酸钾溶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