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格子的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体。 点 点是空间格子最基本的元素。在空间中,点具有确定的位置,是格子交点的表现。点的分布和数量决定了格子的稠密程度和结构特点。 线 线是连接点而形成的,它代表了空间格子的主要框架。线的长度、方向以及相互之间的角度关系,共同构成了格子的形状和大小。
空间格子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1)结点:空间格子中的相当点,称为结点。在实际晶体中,结点的位置为同种质点(离子、原子或分子)所占据。但结点本身不代表任何质点,它只代表一个几何点。(2)行列:结点在直线上的排列即构成行列(图1-5)。行列上相邻两结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结点间距(图1-5中之a)。
空间点阵和空间格子的区别(一)晶体与空间点阵(空间格子) 空间点阵 空间点阵是用来表示晶体内部质点排列规律的几何图形。它是从晶体结构中抽象出来的,按照晶体中相同点的排列规律进行表示。空间点阵的要素包括:A. 结点:空间点阵中的点,代表晶体结构中的原子、分子等相同点。
布拉维法则是指晶体上不同晶面的相对生长速度与网面上结点的密度成反比的规律。以下是关于布拉维法则的详细解释: 晶面生长速度的定义:晶面生长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晶面在其垂直方向上增长的厚度。这是衡量晶面生长快慢的一个重要指标。
布拉维法则是指晶体上不同晶面的相对生长速度与网面上结点的密度成反比。以下是关于布拉维法则的详细解释:晶面生长速度与结点密度的关系:反比关系:晶面的生长速度与其网面上结点的密度成反比。即结点密度越大的晶面,其生长速度越慢;反之,结点密度越小的晶面,其生长速度越快。
布拉维根据晶体上不同晶面的相对生长速度与网面上结点的密度成反比的推论,得出了关于晶体生长的重要结论。晶面生长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晶面在其垂直方向上增长的厚度。这一概念为我们理解晶体生长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布拉维的推论中,晶面AB的网面上结点的密度最大,这意味着其网面间距也最大。
布拉维法则(law of Bravais)指出:晶体上的实际晶面平行于对应空间格子中面网密度大的面网,且面网密度越大,相应晶面的重要性也越大。晶面的重要性可由晶面本身的大小,在各个个体上出现的频数,以及是否平行于解理面等来衡量。
布拉维法则:早在1855年,法国结晶学家布拉维(A.Bravis)从晶体具有空间格子构造的几何概念出发,论述了实际晶面与空间格子构造中面网之间的关系,即实际晶体的晶面常常平行网面结点密度最大的面网,这就是布拉维法则。

1、K面:或称扭折面,不平行任何PBC,网面密度小,扭折处的法线方向与PBC一致,质点极易从扭折处进入晶格,晶面生长速度快,是易消失的晶面。因此,晶体上F面为最常见且发育较大的面,K面经常缺失或罕见。PBC理论与布拉维法则也是相互符合的。PBC理论将能量关系与晶体结构直接联系起来,解释了许多现象;但也存在着例外情况。这也表明,实际晶体的生长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2、除粘附型生长的特殊情况外,晶体的生长过程实质上就是晶面向外平行推移的过程。晶面在单位时间内沿其法线方向向外推移的距离称为该晶面的法向生长速度(normalvelocityofgrowth),一般简称为晶面生长速度(growthvelocity)。晶面法向生长速度的相对快慢,对于晶面发育的相对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
3、实际晶体上的晶面常是网面上结点密度较大的面。总体看来,布拉维法则阐明了晶面发育的基本规律。但由于当时晶体中质点的具体排列尚属未知,布拉维所依据的仅是由抽象的结点所组成的空间格子,而非真实的晶体结构。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与实际情况产生一些偏离。
4、前面关于晶面的发育,实际上讨论的是控制晶体生长形态的内部结构因素。一个晶体的形态既由其本身的内部结构所决定,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生长时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个实际晶体所表现的生长形态,是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晶面(Faces),即在晶体学中,通过晶体中原子中心的平面。晶体在自发生长过程中可发育出由不同取向的平面所组成的多面体外形,这些多面体外形中的平面称为晶面(crystal face)。晶面基本上是光滑平整的平面;但仔细观察时,常可见微有凹凸而表现出具规则形状的各种晶面花纹。
6、钻石(Diamond)- 成分:碳(C)- 摩斯硬度:10 - 比重:52 - 解理:完全八面体 - 断口:贝壳状 - 结晶特性:等轴晶系,常见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立方体晶形,晶面常发育阶梯状生长纹、生长锥或蚀象。
不平行面网、面网密度与面网间距有关系。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相互互不平行的网面,面网密度与面网间距一般不同,面网密度大的面网间距大,反之,密度小,间距小。
因为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和晶胞体积是固定的。所以它面网密度变大,自然就会在面网间距上变大。望采纳。有问题可以继续@我。
任意两个相邻面网之间的垂直距离——即面网间距——也相等,从而构成一个面网族。非平行面网族除非具有对称性,否则面网密度和面网间距通常不相等,且面网密度大的面网族通常具有更大的面网间距。
因为面网密度小的面其面网间距也小,从而相邻面网间的引力就大,因此将优先成长;反之,面网密度越大的面,其成长也越慢。图15 面网密度小的晶面优先生长的图解 表3 三种不同位置上不同距离的原子数① ①对照图15。
从空间格子的构成可以推断,其所有节点实际上都是相应平移向量的起点和终点。 不论节点的具体分布形式如何,任何空间格子都应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律。首先,位于同一直线上的节点构成一个行。两个节点可以确定一行,而一行具有最短平移重复周期,即行中相邻节点间的距离,称为节点间距。
应当强调,结点只是几何点,不等于实在的原子或离子;空间格子也只是一个几何图形,不等于晶体内部包含了具体原子或离子的格子构造。但格子构造中具体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平移重复排布的规律性,则可由空间格子中结点在空间分布的规律性予以表征。
结点在空间格子中排布的规律性体现了晶体结构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结点连接成行列(row),行列上相邻结点间的距离称为结点间距。
结点:空间格子中的相当点,称为结点。在实际晶体中,结点的位置为同种质点(离子、原子或分子)所占据。但结点本身不代表任何质点,它只代表一个几何点。(2)行列:结点在直线上的排列即构成行列(图1-5)。行列上相邻两结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结点间距(图1-5中之a)。在同一行列上结点间距都是相等的。
斜方晶系:包括原始、底心、体心和面心四种格子,关系较为复杂。四方晶系:包括原始和体心两种格子,其中C=P和F=I。三方晶系:其原始格子与本晶系对称不符,I=F,F=P。六方晶系:其原始格子不符合本晶系对称,且与空间格子的标准条件不一致。
格子摆放应根据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来灵活设计,确保摆放整齐、便于取用,并最大化利用空间。格子摆放,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一定的逻辑与策略。无论是书架上的书籍、衣柜里的衣物,还是仓库中的货物,合理的格子摆放都能带来诸多便利。摆放整齐是基本要求。整齐不仅关乎美观,更关乎效率。
1、这个计算遵循布拉维法则。首先你要了解氯化钠晶胞中有3个晶面(100),(110)与(111),最后一个(111)就是3个正方形对角线围成的面。接下来就是要算这3个晶面的面网密度了。
2、空间点阵理论,即Bravais空间点阵学说,是晶体结构的基础。晶体结构由点阵和基元构成,晶格也由点阵和基元组成。点阵是一种数学抽象,其性质完全由数学定义。实际晶体结构中,基元如何“附着”到点阵上是关键问题。
3、根据这一学说,晶胞是构成晶体的最小单位,晶体是由大量晶胞堆积而成的。1885 年, 这一学说被该国科学家布喇菲(A.Bravais) 发展成空间点阵学说, 认为组成晶体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的, 这种排列形成一定形式的空间点阵结构。
4、在大分子理论被接受的过程中,最使人感动的是原先大分子理论的两位主要反对者,晶胞学说的权威马克和迈耶在1928年公开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时高度评价了施陶丁格的出色工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并且还具体地帮助施陶丁格完善和发展了大分子理论。这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5、在二十世纪初叶,人们为了探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产生的原因,纷纷从微观角度来研究晶体内部结构,特别是X射线衍射的出现,揭示出晶体内部质点排列的规律性,认为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有序的无限周期重复性排列,即所谓空间点阵结构学说。
6、氧的晶胞参数为a = 540.3 pm、b = 349 pm、c = 506 pm、α = 90°、β = 13530°和γ = 90°。氧的拉瓦锡热导率为258 W/(m·K)。氧元素的发现与历史:氧元素由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与瑞典药剂师及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于1774年分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