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只是煎煮,那么二者没有区别。工业化制药与传统制法的区别在于浓缩。传统方法没有浓缩,其相对密度在0~1左右。浓缩可以使密度达到3~4。
2、接下来,以乙醇为溶剂,采用渗漉法提取苦木粗粉中的有效成分,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膏。同时,对穿心莲进行煎煮,合并煎液后浓缩至相对密度约31,得到另一种稠膏。将上述两种稠膏混匀,干燥、粉碎并过筛,加入适量辅料后制成颗粒,最后压制成1000片,每片重0.25克,表面包糖衣。成品为棕褐色,味苦。
3、冠心苏合滴丸的制法基于五味草药成分,包括苏合香、冰片、乳香(制)、檀香以及青木香。首先,将除苏合香和冰片外的乳香等三味草药提取挥发油,然后通过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轮,每轮两小时。
4、接着,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60℃)的清膏。随后,将上述清膏与细粉混匀,制成颗粒,然后干燥,最后装入胶囊,即得到成品泌淋清胶囊。泌淋清胶囊的组方和制备工艺充分结合了中草药的特点,采用现代制药技术,确保了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穿心莲经过煎煮两次,合并煎液后浓缩,得到相对密度约31的稠膏。接着,将两种稠膏混合,进行干燥、粉碎、过筛、加入适量辅料,制粒,压制成1000片。每片片心重0.25,包覆糖衣。除去糖衣后,片心呈现棕褐色,味道苦涩。
1、白石脂,又名“白善土”、“白里”、“白土粉”、“画粉”或“赤石脂”,是中医宝典中的一种神奇药石。自古以来,白石脂因其在医药领域的卓越功效而闻名,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珍珠囊》、《本草纲目》等多部药书中。
2、白石脂,是一种白色的矿物质,具有药用价值。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白石脂的相关信息。他引用了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的描述,指出白石脂生长于泰山的南面。在古代,白石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3、主要产地:据《吴普本草》和《别录》记载,白石脂主要生长在少室天娄山、太山以及泰山之阴。此外,《本草图经》还提到潞州也有发现。采集时间:《别录》记载白石脂的采集时间不限。药用功效:收敛肺气、涩大肠:《本经逢原》和《药性论》均确认了白石脂的这一功效,可用于阻止虚风入侵。
4、白石脂的历史记载可追溯至古代经典《本经》。吴普本草描述白石脂主要生长在少室天娄山或太山地区。《别录》则记载白石脂原生于泰山阴面,采掘并无固定时间。产地变迁:《唐本草》指出,白石脂现今主要产自慈州周边山脉,尤其是慈州品质更优,但泰山左侧未发现白石脂。

1、祛风除湿:臭梧桐叶有祛风除湿的功效,可以用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筋脉挛急等。降血压:臭梧桐叶具有和缓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有解除高血压病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对抗小动脉痉挛等作用。
2、臭梧桐素A的镇静作用较强,与催眠药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 其他作用 大鼠长期藻服臭梧桐,可致甲腺明胶样物质含量增加。这种作用可能是调节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的交感神经受抑制的结果,并非毒性反应。臭梧桐有驱肠虫作用。 毒性 臭梧桐煎剂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6g/kg。
3、臭梧桐叶的简介:臭梧桐叶,别名八角梧桐、臭牡丹,来源于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叶。通常在8月至10月开花后采集,或是在6月至7月开花前割取花枝及叶,捆扎成束后晒干。
4、海州常山简介 海州常山别名臭梧桐、泡花桐、八角梧桐、追骨风、后庭花、香楸、泡火桐、海桐、臭桐、臭芙蓉等,花序大,花果美丽,一株树上花果共存,白、红、兰色泽亮丽。海州常山的分布与生长习性 海州常山原产于我国华东、华中至东北地区。国外:朝鲜、日本、菲律宾。
5、梓树,拉丁学名: Catalpa ovata G. Don. (《Flora of China》)。梓(植物名实图考引本草经),别名:楸(长编),花楸、水桐、河楸(河南经济植物志),臭梧桐(东北植物检索表),黄花楸(云南造林树),水桐楸(湖南衡山),木角豆(杭州药用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