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密度因其种类、湿度和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介于1,000千克/立方米(1克/立方厘米)至1,800千克/立方米(8克/立方厘米)之间。这一范围体现了土壤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沙土通常密度较低,小于1,500千克/立方米。
一般土壤的密度多在6~8Mg/m3范围内,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密度较低。
土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通常以千克每立方米(kg/m)来表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密度。 当土的密度为4 g/cm时,1立方米土的重量大约为4吨(1400千克),而1立方米饱和粘土的重量大约是7吨(2700千克)。
土的三个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分别为土的密度、土粒密度、土的含水量。延展知识:土的密度(天然密度): 土的密度是指土的总质量与总体积之比,即单位体积土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常见值为6~2g/cm3(见下表)。
土的三项基本物理指标是含水率、密度和土颗粒比重,它们不仅表示土的物理特性,也是计算孔隙比、孔隙率、饱和度和干容重等指标的基础。其中,含水率和容重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土是由固态矿物颗粒、孔隙中的水及其溶解物质以及气体组成的三相体系。
工程设计和工程检验中常用的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土的密度(湿密度)、土颗粒比重、饱和密度、干密度、浮密度、含水率、孔隙比、孔隙率、饱和度。土的指标中,土的比重、土的密度、土的含水率是由试验室直接测量其数值,是实测指标,是土的三相基本物理指标,其他指标是换算指标。

1、土颗粒密度是指固体颗粒的质量ms与其体积Vs之比,即土粒的单位体积质量,ρs=ms/Vs。土的干密度是指土的孔隙中完全没有水时的密度,即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土的总体积之比值(土单位体积中土粒的质量),pd=ms/V。故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ρsρρd。
2、密度质量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ρ=m/V。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它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质量和体积则是描述物体大小和多少的物理量,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体积则表示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
3、粘土水指的是附着在粘土颗粒表面上的不能自由流动的那一层很薄的水膜中的水;自由水,是相对粘土水而言的,指的是储存在地层孔隙空间内,并与颗粒表面有一定距离的那一部分孔隙水。在粘土水中,聚集了大量可交换的阳离子(Na+),但不含阴离子(Cl-),不含盐,其导电过程是一种阳离子交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