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由于缺乏物质,粒子数量极少。在一些区域,每立方厘米的空间中可能只有几个粒子,因此温度会接近绝对零度。 尽管太空中的温度如此之低,太阳的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时却不会损失太多能量。这些辐射直到撞击地球大气层中的分子时,才会以热量的形式被感知。 太空并非黑暗的。
但在太空由于没有空气的反射折射和衍射,就不会在空间留下很多明亮的光芒,所以太空才会又冷又黑。
因为外太空虽然没有气体分子,但每立方厘米空间还是有若干个原子的,这些原子也会受到太阳辐射影响而发生热运动,进而产生热量和温度,但人类是绝对无法感受到这几个原子热运动带来的“温度”的。
就是因为太空接近于绝对真空无法吸收热量,即使宇宙中有着数不胜数的恒星,它们的光线时刻穿梭在宇宙空间中,但太空的温度依然很低寒冷黑暗,最后这些光跨越时空来到其它天体表面,例如太阳光就跨越了5亿公里的距离来到地球,通过热辐射来给地球加热。
因为“太空”空间是虚无一物的环境,太阳光所携带的能量没有什么东西将它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也没有什么东西去吸收太阳光所含热量,所以说“太空”是寒冷、黑暗的。
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其中太阳光携带能量在太空中不存在热传导和热对流,只存在热辐射。这种管道可以不通过接触就可以跨越宇宙空间进行热量传递。因此大多数恒星都以光辐射的管道在传递着它的热量,而太空中接近于绝对真空,光在其中过既不被吸收也会少传递热量,因此太空就是寒冷黑暗的。
^-15J/m^3。根据银河系间宇宙空间太空中星光的能量密度是10^-15J/m^3。
从人类的角度看,一切映入眼帘的星光最多只有138亿年的历史——这被称为可观测宇宙,但因为宇宙空间本身的膨胀超过光速,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实际上为460亿光年。
而科学家们对这一奇异点物理参数的评估则是:温度为10^31 K,潜藏的能量密度为10^98 尔格/立方厘米(作为比较,恒星内部最高温度为10^8 K,而中子星的物质密度为10^15 克/立方厘米)。 我们很难想像,处于奇异点时期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样。今天流行的宇宙超级结构理论认为,大爆炸后形成的微型黑洞遍及整个宇宙。
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
在银盘外面有一个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称为“银晕”,直径为7万光年。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具有旋涡结构,即有一个银心和两个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转速度和周期,因距银心的远近而不同。太阳距银心约3万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转,运转的周期约为5亿年。
1、自然界中密度最低的元素是氢,在大气压下其密度大约为0.08342千克/立方米。 密度最大的元素是锇,其密度高达259吨/立方米,远超其他元素。 水的密度为1000千克/立方米,即1吨,这是一个相对容易记忆的密度值。
2、对于密度有极限吗?自然界与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质是什么呢之话题,我个人观点认为,物质的密度是有极限的,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质是恒星的核能物质。
3、至于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质,目前普遍认为黑洞的密度是最大的。但是,如果考虑到宇宙的整个历史,那么宇宙诞生之初的奇点可能拥有最大的密度。奇点是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一个极端状态,它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也无限高。总的来说,虽然宇宙中的密度现象极为复杂,但我们仍然相信密度是有极限的。
主要有氮气78%,氧气占20%,氩气占1%;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太空中的气体说法不对,应该是等离体,计太阳风,轻核及电子。
氢气:宇宙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占据了95%以上的比例。 氦气:宇宙中第二多的气体,与氢气共同占据了宇宙中99%以上的气体成分。此外,宇宙中还可能存在其他极少量的气体,如星云中可能包含的尘埃和其他气体分子,但这些气体的含量相对较少。
1、放在太空中,看情况,如果远离光照,就冻成固体,和在地球上冻成固体差不多;中子星表面引力场巨大,也就是g很大,材料高度压缩,中子星没原子只有原子核聚在一起,基本是中子(少量电子和质子),密度可以高到一立法厘米上亿吨。
2、如果从中子星分离出一块出来,这个小块在失去引力约束的情况下致密的中子马上会还原成质子和电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所以没有坍塌,中子星他其实就是这样形成的,在中子星中,所有的原子核排列得非常紧密,并且大部分原子核是中子,所以中子星的密度非常接近原子核。这个密度是太阳平均密度的350万亿倍,真是令人震惊,超新星稍后会爆发,剩下的核心形成中子星,其质量是太阳质量的三倍。如此重的恒星的体积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