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以“一石水,六斗泥”来形容黄河的泥沙含量之高。这句话意味着在每一石的水中,大约有六斗的泥沙。这种描述生动地反映了黄河水中的泥沙浓度之大。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经测定,黄河水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约为35千克。根据密度公式ρ=m1V1=m2V2,我们能够计算出每立方厘米的含沙量。
2、立方米=10^6立方厘米,35kg/10^6=0.035g。
3、①黄河是世界上含泥沙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立方米的年平均含沙量35千克。②古人称道黄河是“一担水,六斗泥”。③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④泥沙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4、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5、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白话释义: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6、随着“坎坎”的伐木声,河畔的森林植被越来越少,河水由清变浊,由浊变黄,“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改名叫黄河。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近5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表层土有0.2~0.7厘米厚。
1、吨沙等于0.606立方。解:因为沙子的密度ρ=1650千克/立方米,那么根据公式体积=质量÷密度可得,沙子体积=沙子质量÷沙子密度 =1吨÷1650千克/立方米 =1000千克÷1650千克/立方米 =0.606立方米。即1吨沙子的体积等于0.606立方米。
2、吨/立方米。基于这个密度,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得出一吨沙子的体积:计算过程:体积= 质量/ 密度,即 V = 1吨 / 0.28吨/立方米 ≈ 57立方米。因此,一吨沙子对应的体积约为57立方米。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值可能因沙子的种类、湿度、颗粒大小等因素而有所变化,但通常可以作为参考。
3、一吨沙子大约等于0.6到0.7立方米,沙子的密度不同,导致重量也有所差异。例如,建筑用沙每立方米等于4到6吨,干细沙每立方米等于4到65吨,湿细沙每立方米等于821吨。 一般石子的密度大约为5克/立方厘米,以这个来举例计算。
4、一吨沙子的体积大约等于0.606立方米。这个计算基于沙子的平均密度,大约为1650千克/立方米。通过使用公式体积=质量÷密度,我们可以得出1吨沙子的体积为1000千克÷1650千克/立方米,结果约为0.606立方米。
5、正常情况下约等于0.78立方。砂子堆积密度常用28吨/立方米,石子堆积密度常用48吨/立方米,1÷28≈0.78方。沙子的产地不同,粒径和松散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沙子的重量也不一样,干燥细沙4吨/立方米,干燥粗砂7吨/立方米。
1、黄河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这形象地描绘了黄河中泥沙含量之高的特点。其含沙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根源在于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导致土壤疏松。这样的地理环境特点,使得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能够携带大量的泥沙,从而形成了“一碗水,半碗沙”的独特景象。
2、是指黄河水里面泥沙很多,一碗水中有半碗泥沙。
3、黄河泥沙颗粒细小,河水有时呈泥浆状态,这使得“跳进黄河洗不清”这一说法广为流传。黄河60%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地区,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在汛期,尤其是几场暴雨洪水期间。
1、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容重是指在该河道中泥沙的密度,其单位通常为千克/立方米(kg/m)。 黄河下游泥沙容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泥沙的粒径、形态、密度、含沙量、水流速度、水温、盐度等。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泥沙的粒径和形态是尤为重要的。
2、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容重是指黄河下游河道中泥沙的密度,通常以千克/立方米(kg/m?)为单位表示。黄河下游泥沙容重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泥沙的粒径、形态、密度、含沙量、水流速度、水温、盐度等等。其中,泥沙的粒径和形态是影响泥沙容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而80~90年代则达20×108t,增加了38%,加上中下游地区流失的泥沙量25×108t,总共达145×108t,其中真正被携带到海洋中的泥沙只有3%,而90%的泥沙被留在长江口段堆积起来,平均淤沙75×104t/km2,干流城陵矶-汉口的240km河段,河床平均垫高0.45m。
4、一般状态下,砂、石的堆积密度为1440kg/m*m*m-1550kg/m*m*m。堆积得再密实,也部可能超过1600kg/m*m*m。
5、年筑太行堤阻水北流,迫使黄河南流,夺淮河道入海,历经约400年,直到1855年黄河又在铜瓦厢决口东北流,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黄河下游河道。自此以后,人们筑堤防洪,河流泥沙被约束在堤内大量沉积,导致河床日益淤高。据1949—1960年的测验,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增高0.1米左右。
设黄河水含沙量的质量百分比为X,那么100mL黄河水中的沙子质量为108×X(g)。已知沙子的密度约为5g/cm3,因此沙子的体积为108×X/(5) cm3。通过建立方程式,可以得到108×X + [100 - 108×X/(5) ]×1 = 108,解得X约为9%。
则100mL黄河水中,有沙 108×X(g),沙的体积为 108×X/(5) cm^3,列方程式:108×X + [100 - 108×X/(5) ]×1 = 108 得 X = 9 即每立方米含沙:101。8*2。9%/100*1000000=30千克。
ml水样,质量为108克,含沙量为8克 1升水样,质量应为1018克,含沙量为18克 1升=1立方分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升 1立方米水样,质量应为1018000克=1018千克,含沙量为18千克。
mL的水样,测得其质量为108g,那么1立方米质量为1018千克。设1立方米河水含水x千克,含沙y千克。水的密度1000千克/立方米,沙的密度2500千克/立方米。
古人以“一石水,六斗泥”来形容黄河的泥沙含量之高。这句话意味着在每一石的水中,大约有六斗的泥沙。这种描述生动地反映了黄河水中的泥沙浓度之大。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经测定,黄河水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约为35千克。根据密度公式ρ=m1V1=m2V2,我们能够计算出每立方厘米的含沙量。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泥沙早就有认识,先秦时期就把黄河称之为浊河,西汉时有“石水六斗泥”之说。远在公元前246年修建郑国渠和公元前256-251年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用水用沙和取水防洪的治河工程的光辉典范。
河水高出地面被称为地上河。黄河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河水含泥沙太大。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的大量黄土流进河里,使黄河水含沙量极高;二是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流速缓慢,河沙就在岸边逐渐淤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黄河的河床高于河岸的“地上河”。
黄河别称: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水质岌岌可危,我们不仅加密了监测频次,同时作好了应急预案,一旦水质越过临界点,我们将立即向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报告,并通报给陕、晋、豫三省。”李祥龙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