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此,从密度的角度看,水的密度大于氧气,氧气的密度又大于空气。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原子或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其体积也就越大,密度自然就越小。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小于氧气的32,但在相同体积下,水的质量远大于氧气。因此,水的密度远大于氧气。
2、水的密度肯定大于氧气的密度 从相对分子量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同类物质,如:氧气是32,氢气是2,氧气的密度大于氢气。空气平均为29,其它的气体的分子量跟空气这个29比较就可以了。比如说,O2 是32,那么就比空气重。CO是28,就比空气轻。
3、一般来说,固体的密度液体的气体的 而在气体里的密度你 可以这么来比较。从相对分子量的角度来看,空气平均为29,其它的气体你算好分子量跟空气这个29比较就可以了。比如说,O2 是32,那么就比空气重。CO是28,就比空气轻。 发生火灾的时候,人为什么要弓着腰逃离也就是这个道理。

1、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有关。
2、有些有关,有些无关。有关的有:通常情况下,有机化合物类相对分子量越大,密度越大;气体。
3、没有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即原子量越大的物质密度越大。可以设想,如果两种物质的组成结构大致相同,则原子量越大密度越大,如不同种金属之间的密度比较。但是,如果某种物质分子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则虽然分子量很大,也可能由于分子间空隙很大而使得密度不大,例如蛋白质。
4、无论是原子质量还是相对分子质量,都没有涉及到体积。而原子之间有间隙,所以它们之间并没有联系。比如,一中物质的单个原子质量较大,但它的个原子之间的空隙大,它的密度并不会太大。
5、密度与相对质量和相对分子量没有关系。只有气体物质,在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之间的密度比=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ρ1:ρ2=M1:M2 对于气体的密度等于气体的摩尔质量除以24升,即ρ=M/24,单位是g/L(克/升)。这里的M为物质的摩尔质量,其数值等于这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6、没有关系的。如水密度大于氯化氢气体,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而氯化氢密度小于碘化氢,其相对分子质量也小于碘化氢。
1、其实你可以这么理解,就是一定单位内物质分子之间的密度,如果两种分子质量想通过,单位体积内的分子面密度大的,则质量越大。
2、相对原子质量=单个原子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1/12。
3、质量数大,就意味着原子越重。所以一般说来,那句话是正确的。不过,准确的说,原子的质量和元素的质量还是有区别的,原子重,不代表元素一定重,因为一种元素有多种原子的。
4、以基团和碳原子相连的第一个原子的质量数为第一判断标准。质量数越大,顺序越前。比如-I -Br -Cl -F (2)倘若几个多原子基团的第一个原子质量数相等,则按照第一个原子所连接的原子来判断。多原子基团中心原子连接的第一个原子质量数越大,则该基团顺序越前。
1、氧气比空气重,在标准状况(0℃和大气压强101325帕)下密度为977克/升。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 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 分子量201,密度25/L 氮在常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且通常无毒。
2、空气的密度约为29Kg/立方米。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氮气密度为25 Kg/立方米。氧气密度大于空气,氧气密度为43Kg/立方米。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碳密度为98Kg/立方米。氦气密度小于空气,氦气密度为0.18Kg/立方米。氢气密度小于空气,氢气密度为0.09Kg/立方米。
3、氨气 氨气溶解度:体积比1:700 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密度 0.7710。相对密度0.5971(空气=00)。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4℃,临界压力12兆帕,即112大气压)。沸点-35℃。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5℃。溶于水、乙醇和乙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