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只有高浓度乙醇长时间作用才会使蛋白质变性,低浓度的乙醇会使蛋白质的亲水结构(氢键)破坏而沉淀析出,类似于盐析。其次,变性的蛋白质是不会再溶于稀酸或稀碱了,应为变性即意味着结构的永久改变。你的试验中乙醇的最终浓度是95%*1ml/3ml=32%,而且最后蛋白会再溶解。
2、有机溶剂助沉法 + 等电点法沉淀蛋白。乙醇有机溶剂变性蛋白 PH7的缓冲溶液更加沉淀蛋白。(卵清蛋白的等电点pI是6-7)当你加入HCL时,pH降低了,远离等电点,因此蛋白溶解了。2。NaOH 加入后,一定远离pI,无沉淀。乙醇作用同1。此时加碱 一定呈现黄色。
3、乙醇改变蛋白质的亲水结构导致沉淀,而加入0.1M NaOH后,使溶液pH远离蛋白质等电点(稀碱),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重新溶解。
4、升,然后在第3号管中各加一滴甲基红.再分别用0.1当量/升醋酸溶液及0.1当星/升碳酸钠溶液中和之。观察各管颜色的变化和沉淀的生成。每管再加0.1当量/升盐酸溶液数滴,观察沉淀的再溶解。解释各管发生的全部现象。
5、号管沉淀了,你要说明这是因为乙醇而不是缓冲液啊。所以你需要二号三号管来证明,酸和碱都没有使蛋白质沉淀(因为变性的蛋白质被酸碱溶解了),而且中和之后就发现沉淀出现了,说明沉淀是因为乙醇而不是酸碱。
化学结构不同、颜色不同等区别。化学结构不同:甲基红分子中含有苯环和萘环结构,而甲基橙分子中则含有苯环和吡啶环结构。这种差异导致了在染色、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颜色不同:甲基红呈现为鲜艳的红色,而甲基橙则呈现为橙黄色。这是由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吸收光谱不同所导致的。
性质不同,变色范围不同。性质不同:甲基红是有光泽的紫色结晶或者是棕色的粉末,能够溶于乙醇和乙酸,而甲基橙是橙黄色的鳞状晶体或者是粉末,不溶于乙醇。变色范围不同: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1到4之间,而甲基红的变色范围在4到2之间。
两者的区别是性质不同、用途不同。性质不同:甲基红是一种有光泽的紫色结晶或红棕色粉末,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和乙酸。而甲基橙则是橙黄色的鳞状晶体或粉末,不溶于乙醇。用途不同:甲基红主要用于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为4(红)~2(黄),也可用于原生动物活体染色。
酯化作用。二氧化硫经长时间保存后,可因甲基红乙醇溶液起酯化作用而使灵敏度显著降低,所以起酯化作用。甲基红乙醇溶液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为有光泽的紫色结晶或红棕色粉末,溶于乙醇和乙酸,几乎不溶于水。
甲基红在二氧化硫浓度大中不会褪色。因为二氧化硫即使浓度很大也没有那么强的还原性,无法将甲基红进行漂白,从而破坏其分子结构使其褪色。甲基红做为指示剂时,pH变色范围是4(红)~2(黄)。
目的 测定半夏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浸出物及主要化学成分,探讨硫磺熏蒸对半夏性状、浸出物及指标性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RP-HPLC测定不同产地22份半夏样品中琥珀酸、腺苷、鸟苷的含量,采用冷浸法测定半夏的浸出物,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半夏二氧化硫残留量。
明胶按用途可分为照相、食用、药用及工业四类。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至黄色、半透明、微带光泽的粉粒或薄片;无臭;潮湿后,易为细菌分解;在水中久浸即吸水膨胀并软化,重量可增加5 ~10倍。 本品在热水、醋酸或甘油与水的热混合液中溶解,在乙醇、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类别】 赋形剂。
非蛋白氮主要是氨基酸和酰胺,以及少量无机氮化物,是可溶于三氯乙酸溶液的小分子。可加入三氯乙酸,使其最终浓度为5%,将蛋白质沉淀出来,分别测定总氮、蛋白氮或非蛋白氮;通常只测定总氮或蛋白氮。
该设备采用了合理的换热方法和先进的酸雾控制方法,可保证气体中多余的水可以随尾气排出,且其中的酸雾达到环保标准,冷凝液为工业98%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