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玄武质岩浆中晶体-熔体平衡

地幔榴辉岩由镁铝石榴子石与绿辉石组成,密度3~4g/cm3,属于高压环境下的产物,具有玄武质化学成分。图5-20 拉斑玄武岩体系中晶体-熔体平衡(据Green,1982,修改)(二)Makaopuhi玄武岩 1965年,夏威夷Kilauea的火山爆发,是自然界为地质学家提供的一次具有特别指导意义的实验。

矿物在岩浆熔体中晶出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结晶作用模式:一种是平衡结晶作用,即矿物与熔体连续再平衡,形成无环带晶体。这种过程可以使用描述平衡部分熔融的方程式(16)来解释。另一种是分离结晶作用,这种作用中,矿物和熔体之间仅存在表面平衡。

矿物在岩浆熔体中晶出有以下两种可能过程:(1)矿物与熔体连续再平衡,形成无环带晶体,即平衡结晶作用。用于描述平衡部分熔融的方程式(16),也适用于描述平衡结晶作用。(2)分离结晶作用——矿物和熔体之间只有表面平衡。

岩浆作用结晶分异作用

1、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指的是在岩浆冷却过程中,矿物和熔体之间的分离结晶过程,也被称为分离结晶作用。这种现象主要由两种原因导致:首先,重力作用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冷却过程中,较早结晶的矿物会倾向于沉降至熔体的底部,而较晚结晶的矿物则堆积在其上方。这种过程形成了具有垂直分带特性的层状侵入体,通常被称为火成堆积岩。

2、岩浆作用中的结晶分异作用是指在岩浆冷却过程中,矿物和熔体之间的分离结晶过程。这种作用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 重力作用: 在岩浆冷却时,较早结晶的矿物由于密度较大,会倾向于沉降至熔体的底部。 较晚结晶的矿物则堆积在较早结晶的矿物上方,形成具有垂直分带特性的层状侵入体,如火成堆积岩。

3、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中,锶、钕、铅的同位素组成一般不发生变化,它们的初始同位素组成能反映原岩物质的来源。但是,在岩浆结晶时,不同矿物富集铷、钐、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能力明显不同,从岩石固结至今,会有放射性子体积累的影响,在研究中必须倍加注意。

4、结晶分异是岩浆中的元素按照习性结合形成矿物,使得岩浆的总体化学成分向酸性方向演化。而熔离作用是由于温压条件等的变化导致原来均一的熔体变成不混溶或者有限混溶的两种熔体。要说本质区别,我觉得应该是:前者是由晶体晶出,而后者没有。

岩浆作用气运作用

1、气体在岩浆中以气泡的形式上升,携带溶解的低熔点、低密度物质至熔体顶部,这一过程导致了分异作用的发生。岩浆通常包含一定量的挥发性成分,其中氢气水(H2O)尤为显著。在高温高压的超临界状态下,挥发分的密度接近液态,能大量溶解于岩浆中,并显示出较强溶解其他物质的能力,尤其是那些熔点低、密度小的成分。

2、气体以气泡形式从熔体中上升,被溶解的低熔点、低密度组分,被气体搬运、携带到熔体的顶部,从而产生分异作用。岩浆常含一定挥发分,其中H2O最多。在超临界温度和压力很大时,挥发分的密度变大,接近于液态,并大量溶解于岩浆之中,而且溶解其他物质(尤其低熔点、低密度组分)的能力也较强。

3、一般来说火山岩浆具有结晶分异作用、熔离作用、扩散作用、气运作用、岩浆同化作用等 结晶分异作用是指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不断结晶出矿物和矿物与残馀熔体分离的过程,又称分离结晶作用。熔离作用是指成分均一的岩浆,由于温度、压力等变化,而分为两种不混溶或有限混溶的熔体,又称不混溶作用。

4、扩散作用:在岩浆侵入体中,由于存在温度梯度,通常边缘温度较低,中心温度较高,这导致岩体中的温度梯度产生浓度梯度,使得高熔点组分向低温区域扩散,从而在低温区聚集高熔点组分。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