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气圈中空气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气较稠密;在近地层的大气层里,气体的密度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变稀,但是在400~1400km的大气层里,空气是渐渐变稀薄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是地球大气的最显著的特征。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的结构。
2、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
3、离地面越近的大气受到的地球引力越大,则离地面越近,大气的密度越大,大气越浓密。就是说,离地面越近,大气越浓密;离地面越远,大气越稀薄,根本上是由于地球对不同高度的大气的引力不同。
4、大气层,气象学专业术语,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5、从地面往上的大气中,离地面越近,温度越高,空气越稠密;反之,越往高空,则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当水汽进入大气层,随着高度的增加越往上升,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的影响,上升的水汽由于体积缩小而比重增大,从而就会膨胀。由于水汽的膨胀会消耗自身的热量,因此,上升空气中的温度降低。
而密度的计算是质量除以体积(先后两次在房间里,体积是不变的)于是密度变大。就是说气压越高,密度越大。
这倒不是绝对的,但是一般情况下是对的。因为,气体的气压是气体运动撞击的宏观表示,和气体分子的质量,密度,运动的剧烈程度都有关,应该说,空气密度相对大的地方气压更高。
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温度不变和情况下,单位体的气体分子个数增加了,压力就会升高,密度当然也就大了。

被高压、低温液化的时候,液体状态的空气密度比气体大极多。
空气的密度不仅与压强有关,而且还与温度有关。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密度越小。在压强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密度越小。等质量的气体,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和密度呈反比。
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空气密度则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大气压高则空气密度大。空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p=ρRT/M。其中M为气体的摩尔质量,ρ为气体密度,R为比例常数,对任意理想气体而言,R是一定的。
空气的密度是晚上大。我们可以通过最基本的常识——热胀冷缩。
恒压条件下,低温时气体分子运动速度小,分子间距小;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多,密度大。
1、我们周围的空气密度在标准状况(0℃(273k),101KPa)下为293g·L-1。
2、在标准条件下,空气密度约为29Kg/立方米。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混合气体,属于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3、空气的密度:293g/L(在0℃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比热容:空气视为理想气体.标态下(198K)的空气定压比热容为004kJ/(kg K);定容比热容为0.717 kJ/(kg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