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存在一些星球能够在水面上漂浮。例如,土星便具备这样的特性。当把土星放置在一个足够大的水池中时,它会像一个巨大的木球一样漂浮在水面上。这是由于土星的平均密度仅为0.70克/立方厘米,远低于水的密度1克/立方厘米。不同类型的恒星和行星具有不同的密度。
只有土星会浮在水面。如果木星也会浮的话,其余天王星和海王星也会浮,它们也是气态星球~~虽然木星和土星里都含有氢气物质组成,但是木星比土星的气体密度要高,所以木星只会在水面往下沉。而土星每立方的气体只有4分之1的水密度而已。
密度最小,甚至可以浮在水面上行星:土星。说起土星,相信大家马上就会想起土星的光环,大量的碎石块和冰块有条不紊地围绕着土星旋转,使得土星看上去就像拥有一条巨大的腰带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土星的“腰带”就显得非常耀眼,在地球上,我们只需要用普通的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轻易地观测到。
土星的密度很低,如果你能把它放在装满水的大玻璃杯里,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首先,水体足够大;其次,它被重力装在一个容器里。但是土星将很快从球体分裂成水面上的分层气体/液体。漂浮的问题只能说是固体。液体叫做分层,气体叫做逃逸。
星球之所以能够浮在宇宙之中,可以理解为球漂浮在水面上。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就是一个三维的空间,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如同我们把一个球放在水面上面一样,球也会在浮力的影响下,自由地漂浮在水面上,所以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星球漂浮在宇宙中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1、其实就是知道自传速度是地球的1/3,而自传的本质是刚好重力提供向心力,否则发生崩塌。
星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则星球的体积V=4/3πR^3;星球的密度P=3M/4πR^3。由F=mv^2/r,v=2πr/T,得:F=4π^2mr/T^2;行星公转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则有下式:4π^2mr/T^2=GMm/r^2,得:M=4π^2r^3/T^2G。
物理高中天体公式及推导如下:ma=GMm/R^2---M=aR^2/G,天体体积V=(4/3)πR^3,密度ρ=M/V=3a/(4πGR),∴ρ=3a/(4πGR),这是一种推导方法,具体的要根据对天体的已知数据推导。引力相关公式 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公式推导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详细解释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如下图的公式推导,如果我们已知了一个天体的绕转半径和他的周期,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

g/4GR 。小行星上面,加速度是等于 地球密度*4/3·R^3*G/R^2 ,即地球密度*4/3GR ,这里的R是小行星半径,所以约分后可得它的加速度为 g·R星/R地 ,换言之,它表面的加速度与地球加速度之比是正比于两者的半径比。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400 ,所以加速度也是地球的1/400 。
;因为从题目可知两行星体积的比是8:1,加上已求得质量比,所以密度的比就是4:1 ;因为表面加速度:g = GM/R^2 ,质量跟半径的比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出加速度的比是8:1 ;因为卫星的离心力加速度是 V^2/R ,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比值相等,所以V的比就是4:1 。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考虑的是地球,其质量M约为972×10^24千克。如果我们想知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那么我们只需将地球质量代入上述公式并使用地球半径(约为6371公里,即371×10^6米)作为r的值。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为81m/s^2。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g = GM/r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M是星球的质量,r是星球的半径。假设某星球的质量是地球的4倍,即M1 = 4M2,而其半径也是地球的4倍,即R1 = 4R2。利用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代入上述公式进行计算。
1、它们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他们质量的反比。高中做题中的双星问题。[1] 注意:行星围绕恒星做圆周运动,或者卫星绕行星做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作用的距离,刚好是行星(或卫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但是在双星系统中的引力作用的距离与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是不同的,双星系统中两星做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和周期是一定相同的。
2、海王星的赤道半径为24750公里, 是地球赤道半径的88倍,海王星呈扁球形,它的体积是地球体积的57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22倍, 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66克。海王星在太阳系中,仅比木星和土星小,是太阳系的第三大行星。
3、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