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自然金的比重范围在16至13之间。 铁矿:包括赤铁矿(比重5至5)、磁铁矿(9至2)、褐铁矿(3至0)和菱铁矿(7至9)等几种。 铜矿:常见的铜矿为自然铜,比重约为9至3。 铅锌矿:方铅矿的比重为4至6,闪锌矿的比重为9至2。
金的常见矿物为自然金,比重16~13;铁矿分赤铁矿(比重5~5)、磁铁矿(9~2)、褐铁矿(3~0)、菱铁矿(7~9)几种;方铅矿比重4~6;闪锌矿比重9~2;煤矿分褐煤(0.5~3)、烟煤(1~4)、无烟煤(4~7)几种。
重力选矿。这个方法是利用黄金和其它矿物的比例差异性进行进一步浮选。他们的比重差异约大,便越是更容易产生分离。可以将含金矿的沙放入到圆筒筛,通过高压水来进行流矿,此方法一般是多用于流沙矿以及细碎的矿石。
铁矿:主要为磁铁矿,年产量达到150万吨,原矿以褐铁矿为主,含铁量在46~65%之间,属于优质的铁矿资源。铜矿:产量高达220万吨,是郊区的重要矿产之一,为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硫矿:储量为50万吨,原矿为硫铁混合物,含硫量在30~42%之间,为硫化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黄铁矿的物理性质:浅黄铜黄色,表面常具黄褐色锖色。条痕绿黑或褐黑。强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极不完全。硬度6~5。相对密度9~2。可具检波性。黄铁矿是半导体矿物。自然金矿石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均为金黄至浅黄色,随含银量增加而变淡,金属光泽,不透明。
矿石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铁矿、铜矿、铅锌矿、铝土矿、镍矿、金矿、银矿、煤矿等。铁矿:是提取铁的主要原料,呈现出黑色、棕色、灰色等多种颜色,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制造业等领域。铜矿:是提取铜的主要来源,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广泛应用于电气、机械、建筑等行业中。
相对比重为:1~3左右。铅是蓝灰色,硬度5,比重134,熔点324℃,沸点1750℃,展性良好,易与其它金属(如锌、锡、锑、砷等)制成合金。锌金属具蓝白色,硬度0,熔点415℃,沸点911℃,加热至100~150℃时,具有良好压性,压延后比重19。
铜矿:常见的铜矿为自然铜,比重约为9至3。 铅锌矿:方铅矿的比重为4至6,闪锌矿的比重为9至2。 煤矿:分为褐煤(0.5至3吨/立方米)、烟煤(1至4吨/立方米)和无烟煤(4至7吨/立方米)。请注意,上述比重是基于矿石品位为100%时的数据。
铅的性质与用途 性质:铅是最软的重金属之一,具有蓝灰色外观,硬度仅为5,比重高达134,熔点324℃,沸点1750℃,具有良好展性。用途:铅常常与其他金属如锌、锡、锑、砷等制成合金,广泛应用于电气工业、机械工业等领域。尤其在铅酸电池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80%以上的铅用于此用途。
克/立方厘米,银的密度约为4至6克/立方厘米。 常见金属密度比较:铁的密度约为8克/立方厘米,铝的密度约为25至75克/立方厘米,铅的密度约为137克/立方厘米,锌的密度约为9至2克/立方厘米,锰的密度约为2至0克/立方厘米,汞的密度约为16克/立方厘米。
问题一:铅锌矿的比重大约是多少? 现今已发现有250多种铅锌矿物,大约1/3是硫化物和硫酸盐类,但可供工业利用的仅有17种。其中,铅工业矿物有11种,锌工业矿物有6种,以方铅矿、闪锌矿最为重要,还有菱锌矿、白铅矿等。
铅是人类最早从铅锌矿石中提炼的金属之一。它是一种柔软且密度较大的重金属,呈现蓝灰色,具有5的硬度、134的比重、324℃的熔点和1750℃的沸点。铅具有良好的展性,并且容易与其他金属如锌、锡、锑、砷等形成合金。
主要金属矿物中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黄铁矿是玉水矿床中分布最广、形成最早的硫化物,常被挤压破碎成各种角砾状并为硫铜钴镍矿交代,而它们又为主成矿期的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网脉穿切、交代和溶蚀。黄铁矿在矿床中分布不均匀,与铜矿物呈反消长关系。
很可能是燕山期岩浆侵入及构造破碎作用影响下,使矿源层中的金属组分发生活化迁移,银主要在近地被黑色页岩吸附而再富集,锑则向上迁移至裂隙带充填富集。因此,该矿床应属于复合成矿类型,即银的主要富集作用是黑色页岩的吸附作用,锑则是中低温热液的再充填作用。
银在矿床中的分布与矿石类型有密切关系,大脉充填型矿石(含银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银含量较高,其次为细脉-网脉状矿石和浸染状矿石;而含黄铁矿细脉的矿化页岩和矿化粉砂岩中银含量最低。
根据研究区及其邻区斑岩型和热液裂隙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含矿母岩体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稳定同位素组成、同位素年代学以及与国内外其它地区同类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对比研究,作者将本区及其邻区斑岩型和热液裂隙充填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其形成机制总结为如下成矿模式图(图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