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成冰,究竟分子内部发生什么变化?

当液态水凝固成冰时,水分子的排列变得更为松散,导致冰的密度小于水。冰熔化成水时,部分氢键断裂,水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密度增大。在0℃时,水中的大部分水分子仍然是微小的冰晶体结构。 随着水温的升高,小的缔合水分子或单个水分子比例增加,水分子堆集程度加大,密度也随之增大。

一是缔合水分子中的各单个分子排列有序,二是各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在液态水变成固态水时,即水凝固成冰、雪、霜时,呈现出缔合水分子的形状。此时,水分子的排列比较“松散”,雪、冰的密度比较小。将冰熔化成水,缔合水分子中的一些氢键断裂,冰的晶体消失。

水变成冰的过程中,内能是增加的。在物态变化时,分子势能的变化具有一 个特点——突变。例如,0℃的冰化成0℃的水,虽然温度没变,分子动能没变,但由于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吸收的能量用于增加分子势能,故此,我们说,分子势能是增加的,内能是增加的,而温度不变。

冰熔化为水,体积如何变化

1、当冰块漂浮在水面上时,冰块熔化后水的体积将保持不变。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冰块在水中会浮起来。当冰块完全熔化时,它所占据的体积会被相同质量的水所替代,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冰块熔化成水的体积等于冰块排开水的体积。 如果冰块悬浮在水中,冰块熔化后水的体积将变小。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因为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外界的热量,从而形成水分子溢于空气中。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是水在低温环境下凝结而成。根据m=pv,质量不变,密度大的体积小。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资料拓展在常压环境下,冰的熔点为0℃。

3、体积会变小。因为0℃水冻结成冰时,分子间距变大,也就是密度变小,体积质量除以密度,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则体积变大,体积会增大约1/9。所以当冰熔化为水时,体积会缩小。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分子之间主要靠氢键作用,晶格结构一般为六方体,但因应不同压力可以有其他晶格结构。密度比水小。

4、当水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加大约10%。假设一定质量的水体积为V,其质量也是V,结冰后质量不变,但体积变为水的质量除以冰的密度,即V/0.9。因此,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大约V/9,或者说增加了10%。相反,当冰融化成水时,体积会减少大约10%。

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1、水结冰后的变化:温度变化:水在0摄氏度以下结冰,结冰后水的温度会大大降低。密度变化:水结冰后密度会变小。这是因为冰的分子结构比液态水更紧密,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更多,因此密度变小了。体积变化: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2、水结冰后主要会发生以下变化:状态变化:水从液态变为固态,即冰。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称为凝固。体积膨胀:水在结冰时,其体积会增大,这是因为水在低于4度时具有反常的热胀冷缩特性,即热缩冷胀,导致密度下降,体积增大。密度变化:由于体积膨胀,水的密度在结冰后会降低。

3、温度变化:水在温度降至0摄氏度或以下时会结冰,这是一个温度引起的状态改变。 体积变化:水结冰后,其体积会发生变化,显著增大。当水开始结冰,首先形成冰晶,随后整杯水完全结冰。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结成的冰块会浮在水面上。

4、密度变小:水在结冰时,其密度会减小。这是由于水分子在结冰过程中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使得相同的质量被分散在更大的空间中。 体积变大: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在液态时,水分子之间靠氢键作用力较近,而在固态,水分子排列有序,氢键作用力减弱,导致宏观上体积增大。

5、水结冰后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密度变小:水结冰后,其密度从0×10^3kg/m^3降低到0.9×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水结冰后,由于分子排列和相互作用力的变化,导致密度降低。

6、水在结冰后主要发生以下变化:状态变化:水由液态变为固态。这是水结冰最直观的变化,液态的水分子在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时,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形成固定的晶体结构,从而转变为固态的冰。分子间隔变化:虽然水结冰时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但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发生变化。

冰在酒精,水和水银中,所受浮力大小,和水面高度变化

所以冰在酒精中是沉底的,受浮力最小;,冰在水和水银中是浮的,所受浮力相等。液面升高:酒精最大,水次之,水银最小。望采纳呵。

下降。因为当冰融化前漂浮在水银上,会有部分浸在水银里,水银液面要比不放冰的液面高。水比水银密度小,二者还不相溶,所以水在上层,水银在下层。

水面将下降!现在冰块和铁球整体漂浮在水面上,整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整体的重力。总的排水体积为V排。冰融化之后,铁球沉入水底,这说明整体受到的浮力 F浮减小了。也就是总的排水体积V排减小了。综上两点,冰融化后水面下降。实际上要想说得清楚,还是用公式推理的方法比较好。

正解:物体上下表面受力差即为浮力,利用压力、压强公式进行综合解题。例 一个物体在装有水的容器中漂浮,已知容器底面积为160cm,物体体积为100cm,将其从水中拿出后,容器液面下降5cm。求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分析:未注意到物体漂浮状态,正解: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浮力的来源 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如图1所示,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前后两侧受到的压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受力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个表面由于深度不同,水的压强不同,受到水的压力也因而不相等。

- 分析:这种分析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未深入理解浮力原理。- 正解:冰块熔化前后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因此水面高度不变。例2: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已知上下表面积相等,上表面深度为4cm,下表面深度为6cm,求浮力大小。- 错误解未考虑物体上表面也有水对其产生压力。

冰是热胀冷缩还是热缩冷胀?

存在错误的信息,请大家不要轻信。冰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确定的。 水在0℃到4℃之间表现出热缩冷涨的特性,这是由于其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反常的现象。 在4℃以上,水和其他物质一样,遵循热胀冷缩的物理规律。 以上内容可以通过相应的物理图表和实验数据得到证实。

冰是热涨冷缩,其密度变化见图。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零下10度的冰密度更大。投入水不会下沉。

满意回答是错误的,大家不要相信。冰是热胀冷缩。水在0到4度是热缩冷涨。4度以上也是热胀冷缩。具体见图。

冰也是热胀冷缩的.体积不会增大.体积变化是有原因的。水变成冰的时候,由于原子重新排列成晶体造成体积变大。不同的物质晶体结构不同,所以体积如何变化没有规律。固体的体积变化是因为晶体内部原子热运动造成的,都是热胀冷缩的。可能有例外,但必须有原因啊。冰不是例外的。4度时密度最大,体积最小。

热胀冷缩是普遍规律,一般的东东都是热胀冷缩。只有4摄氏度以下的水和水结冰的过程例外。但是冰在融化之前也是热胀冷缩的。 热胀冷缩的原理要想明白,首先要知道冷热是怎么回事。温度其实就是物质分子的热运动的状态。

冰在0到4度的范围内是热缩冷胀,不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以下是具体解释:冰的热缩冷胀现象:在0到4度的温度范围内,冰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物理性质,即随着温度的降低,其体积不是缩小而是增大,这与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相反。与氢键的关系:这种热缩冷胀的现象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有关。

冰会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体积?

冰也是热胀冷缩的.体积不会增大.体积变化是有原因的。水变成冰的时候,由于原子重新排列成晶体造成体积变大。不同的物质晶体结构不同,所以体积如何变化没有规律。固体的体积变化是因为晶体内部原子热运动造成的,都是热胀冷缩的。可能有例外,但必须有原因啊。冰不是例外的。4度时密度最大,体积最小。

水在结冰时体积增大的原因在于其内部氢键的特性。随着温度的降低,水中的氢键数量增多,这导致其体积随温度下降而增大。 当水分子冷却至结冰点,它们的运动不足以破坏氢键,因此氢键在结构中起主导作用。这些氢键将水分子组织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形成冰晶体。

冰在 0℃时的密度为 917 kg.m-3,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还会减小,请参考下图冰的体积随温度变化曲线图。

水中存在氢键,在温度下降时,水中的氢键数量增加,导致体积随温度下降而增大。在水结成冰时,水分子的运动不能破坏氢键,氢键起主要作用,它把水分子结起来形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结构,在一个晶格中,四个氢原子在正四面体的顶点上,一个氧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

冰是热涨冷缩,其密度变化见图。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零下10度的冰密度更大。投入水不会下沉。

满意回答是错误的,大家不要相信。冰是热胀冷缩。水在0到4度是热缩冷涨。4度以上也是热胀冷缩。具体见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