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密度=M/V =3π/GT^2时,该星球表面一物体才不会离开该星球。思路:假设在这颗星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则万有引力=向心力,再通过列方程即可解出。
2、解:考虑中子星赤道处一小块物质,只有当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或等于它随星体一起旋转所需的向心力时,中子星才不会瓦解。
3、解:考虑一个位于中子星赤道上的小块物质,只有当它所受到的万有引力等于或大于它随中子星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时,中子星才能保持稳定。
4、由于中子星极小的尺度和极高的密度,使其表面引力非常强,表面脱离速度可达10,000至150,000千米/秒之间。正是由于中子星的引力非常强,所以一是强大的引力把中子星物质紧紧地束缚在一起,即使中子星以百分之几秒的周期在自转,其离心力也无法把中子星撕开。

1、天体质量:对于有卫星/伴星的天体,计算质量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计算。而天体密度:密度=质量/体积。一部分天体因为距离地球比较近,视角比较大,所以可以通过距离和视角推算出直径,继而计算体积和密度。天体,又称星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广泛的解释就是宇宙中的所有个体。天体的集聚,从而形成了各种天文状态的研究对象。
2、天体的密度公式是ρ=M/V=M/(4πR/3)。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出某天体质量M,又能测知该天体的半径r或直径d,就可求出该天体的密度。地球及其它天体的质量很大,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计算天体质量提供了可能性。
3、天体的密度公式是ρ=M/V=M/(4πR/3)。地球及其它天体的质量很大,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计算天体质量提供了可能性。
4、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公式推导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详细解释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如下图的公式推导,如果我们已知了一个天体的绕转半径和他的周期,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
5、假设天体表面有一物体,质量为m,密度为p。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得出(GMm)/(R^2)=mg,进而推导出(GM)=(gR^2)。根据天体质量公式,M=4/3πR^3p,将此代入上述等式,得到(4/3πGR^3p)/R^2=g,化简后可得密度p为(3g)/(4πRG)。
6、质量与体积比值法 密度公式为质量 ÷ 体积,适用于数据完整的天体。例如地球平均密度约52克/立方厘米,通过人造卫星测得地球质量(97×10千克)与体积(08×10立方米)计算得出。
1、如果这种恒星光芒的变暗现象被有规律地检测到,并且持续一段固定的、重复的时间,那么很有可能是有一个更暗的物体正在绕着恒星运动。其中一些凌日物体可能是小而暗淡的恒星(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对被称为食双星),但它们大多数是行星。恒星在凌日过程中的变暗程度直接关系到恒星和行星的相对大小。
2、目前科学估算可观测宇宙中约有10^22到10^24颗星球(恒星和行星的总和),这个数量远超地球上所有沙子的总和。 核心观测逻辑 科学家通过望远镜测绘宇宙范围和星系密度,推算宇宙星球数量。银河系这样的普通星系包含约1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而可观测宇宙存在约2万亿个星系。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地球和太阳放置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里,并且把太阳看作一张常见的1米宽的书桌的话,那么我们从太阳这边看过去,地球就相当于这个足球场另一端的一个指甲盖。
4、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8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