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三个酚类中,对硝基苯酚酸性最强,因为硝基是强吸电子基。对甲基苯酚酸性最弱,因为甲基是弱的给电子基。
在这4个化合物中,对硝基苯酚的酸性最强,因为硝基是强吸电子基,其吸电子效应通过苯环影响到酚羟基,使羟基的氧-氢键成键电子云密度降低,易断裂,放出质子,所以酸性强。
因此,间硝基苯酚的酸性虽也比苯酚的强,但对酚的酸性影响远不如硝基在邻或对位的大。二硝基苯酚的酸性更强,显然是由于上述效应更强的缘故。
我觉得应该将顺序调整为:对硝基苯酚对氯苯酚苯酚对甲基苯酚,因为-CH3是供电子基团。会削弱-OH的电离能力,这只是我的主观判断,也不是很确定是否正确。
大概原则是只要使酚羟基连接的碳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的,都会增强酚的酸性,反之亦然。
吸电子基处于林、对位时,酸性增强效应大于间位;供电子基处于邻、对位的酸性减弱效应大于间位。排序:对硝基苯酚 间硝基苯酚 苯酚 间甲基苯酚 对甲基苯酚 2 卢卡斯试剂与醇的反应可以理解为“亲核反应”。
1、对其余三个取样,加入溴水:混合互溶不反应,溴水不褪色的是苯甲醇;互溶,溴水褪色的是苯甲醛,即醛基被氧化了;产生白色沉淀的是对甲基苯酚,类似于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沉淀。
2、先用Fe3+鉴别出对2113甲苯酚,显紫色。剩下三个。再用Na鉴定出苯甲醇,放出5261气泡。剩下两个。用酸性4102KMnO4鉴别出苯甲醛,溶液褪色。最后那个就是苯甲1653醚或者先用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就是对甲苯酚。
3、首先更正一下,第一个叫苯甲醇,不叫苯甲酚。
4、氢氧化银的氨溶液),在水浴上加热,有银镜生成的为醛,即苯甲醛,无银镜生成的是苯乙酮。(3) 将2种醇和酚各取少量分别放在试管中,各加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出现兰紫色的为苯甲酚,无兰紫色的是苯甲醇。
苯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是指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瓦尔斯力。是存在于中性分子或原子之间的一种弱碱性的电性吸引力。
由于固有偶极之间的取向而引起的分子间力叫取向力。由于取向力的存在。使极性分子更加靠近,在相邻分子的固有偶极作用下,使每个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更加分开,产生了诱导偶极。因此极性分子之间还存在着诱导力。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分子作用力产生于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色散力:瞬时偶极和瞬时偶极之间产生的吸引力。瞬时偶极:由于分子在某瞬间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所产生的一种偶极。
1、把苯酚酸性作为基准,甲基是给电子基,可使对甲基苯酚酸性减弱,而氯原子和硝基都是吸电子基,可使对氯苯酚、对硝基苯酚酸性增强。
2、对甲基苯甲酸的酸性是最强的。羧酸的酸性比相似结构的酚、硫酚强的多。
3、我觉得应该将顺序调整为:对硝基苯酚对氯苯酚苯酚对甲基苯酚,因为-CH3是供电子基团。会削弱-OH的电离能力,这只是我的主观判断,也不是很确定是否正确。
4、对甲基苯甲酸的酸性最强。因为甲基是给电子基团,与其它吸电子基团相比,对位上的甲基使H正离子更容易解离。
5、酚类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2,4,6-三硝基苯酚。酚,是羟基(-OH)与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有苯酚、甲酚、氨基酚、硝基酚、萘酚、氯酚等,而以苯酚、甲酚污染最突出。
因此,间硝基苯酚的酸性虽也比苯酚的强,但对酚的酸性影响远不如硝基在邻或对位的大。二硝基苯酚的酸性更强,显然是由于上述效应更强的缘故。
排序:对硝基苯酚 间硝基苯酚 苯酚 间甲基苯酚 对甲基苯酚 2 卢卡斯试剂与醇的反应可以理解为“亲核反应”。醇的电子云密度大的反应快,活性大。
苯磺酸(强酸)苯甲酸(弱酸)对硝基苯酚对甲基苯酚 原因:所有的磺酸都是有机强酸,酸度接近于硫酸,甚至强于硫酸。大多数羧酸属于弱酸或中强酸。
对硝基苯甲酸间硝基苯甲酸苯甲酸苯酚环己醇 羧酸的酸性大于苯酚,大于醇,这个是一般规律。同样的羧酸,含有的吸电子基越多,吸电子能力越强,羧酸根负离子的负电荷就能得到很好的分散,酸性越强,所以有上面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