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化学试剂中,常用KMnO4,而不是NaMnO4,类似的还有(问题补充)_百...

1、不是的,因为钾活泼性比纳强,单质制备与化合物制备没法比。工业上高锰酸钾,碘化钾等等的制备条件和过程都要比钠盐经济实惠。

2、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一种紫红色的结晶固体,化学式为KMnO4。它广泛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消毒和水处理等领域。 高锰酸钠:高锰酸钠也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化学式为NaMnO4。它与高锰酸钾类似,可以用于氧化还原反应和消毒等方面。

3、这是因为KMnO4对水的溶解性并不好,相比之下NaMnO4溶解性好得多,甚至NaMnO4可以在空气中潮解,难以很好保存,可见NaMnO4水溶性之好了。这里你可以知道KMnO4的溶解性并不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能的,而复分解又由于NaMnO4的水溶性高于KMnO4而不能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原理)。

元素周期表中有哪一些反常的现象

钠钾反常:碱金属元素自上到下密度增大,但钾比纳小。镧(锕)系收缩(同族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导致第六(七)3-7主族元素的半径非常小。0族原素的原子半径巨大,当然也包括副族元素中铬,锰,铜,锌,铌,钼,锝等电子亚层的半满活全满结构导致的原子半径增大或缩小。

惰性电子对效应在硼族元素中展现出的反常现象,指的是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6周期的p区元素如Ga、In、Tl;Ge、Sn、Pb;As、Sb、Bi等,倾向于保留低价态,不易形成最高价。这种现象被称为惰性电子对效应。例如Tl元素常见的氧化态为+1,其6s2电子呈现惰性,难以失去。

原子半径在VIB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

CH4和SIH4的热稳定性~CH4和SIH4的还原性~钠和钾的熔点~~分别是哪个...

1、沸点不同 CH:沸点为-165℃。SiH:沸点为-119℃。水溶性不同 CH:难溶于水(常温常压0.03)。SiH:易溶于水。特点不同 CH:甲烷可以形成笼状的水合物,甲烷被包裹在“笼”里。

2、四氢化硅即硅烷化学式SiH4甲烷化学式为CH4。甲烷比硅烷稳定。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常温下与高锰酸钾,氧气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硅烷的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得多,极易被氧化。与空气接触时可发生自燃。与氧反应异常激烈,即使在-180℃温度下也会猛烈反应。

3、硅(Si)的气态氢化物是SiH4。当SiH4受热时,它会分解生成硅(Si)和氢气(H2)。这种分解反应是一个常见的化学过程,常用于制备纯硅或氢气。关于甲烷(CH4)和硫化氢(H2S)的热稳定性,研究发现甲烷比硫化氢更稳定。这是因为碳(C)的非金属性比硫(S)强。

4、CH4更稳定。因为碳族元素(与碳元素同一列)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往下的物质非金属性越弱,金属性越强,而甲烷CH4这类物质是共价化合物,反应呈现非金属性,SiH4又称为氢硅酸,可见它的类似于甲烷的化学性质不明显了,即这种物质保持共价存的力量不大,所以不稳定。注意元素符号是Si(硅),是分子晶体。

什么叫鹿尾菜

1、鹿尾菜,又称羊栖菜、海大麦或海菜芽,是一种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的海藻。其藻体呈现黄褐色,肥厚多汁,高度可达15至40厘米,某些情况下甚至能长到2米以上。鹿尾菜的叶状体形态多样,展现出丰富的变化。这种海藻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不仅因为其美丽的外观,还因为它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2、鹿尾菜:别名羊栖菜、海大麦、海菜芽等形态。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高15到40厘米,可达2米以上。叶状体的变异很大,形状各种各样。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多分布于我国沿海。

3、鹿尾菜别名:羊栖菜、海大麦、海菜芽等形态: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高15—40厘米,可达2米以上。叶状体的变异很大,形状各种各样。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多分布于我国沿海。

4、鹿尾菜,这一美丽的海藻,不仅拥有羊栖菜、海大麦、海菜芽等浪漫的名字,其形态更是独特而迷人。藻体呈现黄褐色,肥嫩多汁,高度在15至40厘米之间,偶尔能长到2米以上。它的叶状体变化多端,形状各异,为海洋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美丽。

钾的密度比纳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