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球接触时电势相等,根据电势计算公式φ=q/4πεr可得A与B带电量之比为半径之比即3:1,所以A带电3Q/4,B带电Q/4 再由库仑定律F=q1q2/(4πεr*r)得静电力 F=3Q*Q/(64πεR*R)同意的话麻烦采纳哦。。
2、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条件:隔开很远,则两导体球电场互不影响;细导线连接,则两球等势,且导线上电荷可忽略。
3、易知球壳中心电势为零,球壳B总的电荷量为零,利用点电荷Q和球壳A在壳中心总的电势为零,可求出球壳A感应出的电荷量。
4、A球右侧的力会比左边的大,所以,小球向右移动。同理,B球两侧的力相等,不动。C球向左移动。3。空心导体也一样,内部场强为0,加多少电量都为0,所以不变。人家说电量增加,是指增加了相同电电荷,如果加相反电荷的话叫减少。4。题中的这种形式相当于两个相同电荷相互作用。
5、两同心导体球壳,内球壳带电+q,外球壳带电-2q。静定平衡时外球壳内、外表面的电荷分布各为 -q 和 -3q。点电荷是带电粒子的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并不存在,只有当带电粒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粒子的尺寸,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6、不会,电荷量的分配取决于两个小球是否带电及带电情况。如果两个小球中只有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接触后电荷量不会平分。具体分配情况取决于带电小球的电荷量和两个小球的导电性质。
1、一半径为 R 的导体球表面的面点荷密度为 σ ,则在距球面 R 处的电场强度σ /4 ε 0。均匀带电球壳(带电总量为Q)球心,距离为r处电势为kQ/r(对于球壳的情况,仅在外部适用)(球壳内部电势为kQ/R, R是球的半径)。
2、半径为R的导体球表面的面点荷密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σ = Q / (4πR^2)其中,Q是球体上所带电荷的总量,R是球体的半径,σ是球体表面的面点荷密度。这个公式基于高斯定理,它描述了电场在封闭曲面上的通量与该曲面内的电荷量之间的关系。
3、做与球面同心的球面作为高斯面,半径设为2R。由对称性,场强沿高斯面半径方向,高斯面上各点场强的大小处处相等。由高斯定理:E*4π(2R)^2=4πR^2 σ/ε0 E=σ/4ε0 用库仑定律也可以做。把表面电荷等效到球心,即球心处有个带电量为4πR^2 σ的点电荷,求距离为2R处的场强即可。
4、是的。孤立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它的表面各处面电荷密度与各点表面的曲率有关,曲率越大的地方(表面凸出的尖锐部分),面电荷密度也大;曲率为负(凹进去)的地方电荷面密度更小。
5、带电导体球的表面电势写为Q/,其中Q是导体球所带的电荷量,R是导体球的半径,ε是介电常数,这个公式是基于静电学的原理和高斯定理得出的。以下是对该公式的详细解释: 静电平衡状态: 当带电导体球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其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
1、其中,Q是球体上所带电荷的总量,R是球体的半径,σ是球体表面的面点荷密度。这个公式基于高斯定理,它描述了电场在封闭曲面上的通量与该曲面内的电荷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公式中,我们假设导体球是一个理想的导体,因此电荷只存在于球体表面,且球体内部不含电荷。
2、一半径为 R 的导体球表面的面点荷密度为 σ ,则在距球面 R 处的电场强度σ /4 ε 0。均匀带电球壳(带电总量为Q)球心,距离为r处电势为kQ/r(对于球壳的情况,仅在外部适用)(球壳内部电势为kQ/R, R是球的半径)。
3、是的。孤立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它的表面各处面电荷密度与各点表面的曲率有关,曲率越大的地方(表面凸出的尖锐部分),面电荷密度也大;曲率为负(凹进去)的地方电荷面密度更小。
1、密度拼音:[mì dù]。密度是对特定体积内的质量的度量,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可以用符号ρ(读作[r ])表示,国际单位制和中国法定计量单位中,密度的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
2、用符号ρ表示,读作rōu。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主单位是千克/米3,而常用的单位还有克/厘米3。密度的数学表达式为ρ=m/V,其中m代表质量,V代表体积。在国际单位制下,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而体积的基本单位是立方米。因此,取1立方米物质的质量来定义物质的密度。
3、密度的读音为[mì dù]。以下是关于密度的进一步介绍:定义:密度是对特定体积内的质量的度量。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符号:在物理学中,密度常用符号ρ来表示。单位:在国际单位制和中国法定计量单位中,密度的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
1、在随笔(5)中,我们探讨了泊松方程的唯一性定理,而在随笔(6)中,我们对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泊松方程进行了电势分解,并讨论了电势的求解。随笔(6)与随笔(8)分别以直角坐标系和球坐标系为例进行了求解,现在我们将继续探讨电势的求解问题。在这一篇随笔中,我们将开始讨论电势的求解问题。
2、解:由于导体平板接地,导体平板与无穷远处等电势且都为零。我们只需找出电场在半空间内的解。列出泊松方程以及边界条件后,我们猜测电场为等量异种电荷产生的电场。引入一个像电荷后,电势分布为,导体板对点电荷的作用力为,感应电荷分布为,空间中的总静电能为。
3、Neumann边界条件涉及电势法向导数为零的情况,这对应于表面电场沿切线方向。例如,无穷大导体平面上的导体球,其格林函数可以表示为球坐标系下的[公式]。电像法提供了启发,通过模拟电荷分布来形成电势分布,从而推导出更多边界条件下的格林函数。
4、起源:格林函数起源于解决泊松方程,它是静电学中描述电势分布的核心工具。基本形式:格林函数通过满足特定边界条件来描述电势分布,这些边界条件可以是Dirichlet边界条件或Neumann边界条件。电像法诱导的格林函数:电像法概念:电像法通过模拟电荷分布来形成电势分布,从而推导出更多边界条件下的格林函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