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是甲基.-CH2CH3是乙基 系统命名口诀:最长碳链作主链,主链须含官能团;支链近端为起点,阿拉伯数依次编;两条碳链一样长,支链多的为主链;主链单独先命名,支链定位名写前;相同支链要合并,不同支链简在前;两端支链一样远,编数较小应挑选。
先选定主链,这样主链碳原子上连有的支链就是一个完整的取代基了。乙基是由乙烷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的基团,里面当然含有一个甲基,但是甲基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整个支链叫做乙基。
选定分子中最长的C链(含C最多那条)为主链,主链上有几个C原子,就是几烷。如:C-C-C-C-C-C是己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2。把主链离支链最近一端作为起点,用数字给主链的C原子标出顺序。如:C-C-C-C 1 2 3 4 3。
一,系统命名法(IUPAC)IUPAC有机物命名法是一种有系统命名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该命名法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定的,最近一次修订是在1993年。其前身是1892年日内瓦国际化学会的“系统命名法”。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一种有清楚的结构式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用一个确定的名称来描述它。
这个需要系统命名法,就拿你说的那个2,2,3,3-四甲基戊烷来说吧,首先你要把戊烷﹙C5H12)的化学式写出来并将它展开。然后在碳原子的上面或者下面标上数字12345(从左向右或者从右向左数都可以),标号之后在二号位和三号位各标上两个甲基(CH3),然后就可以得到结构简式了。
系统命名法的三个步骤,好好看看教材上的详细描述吧。
1、工厂情况:该化工厂主要生产丁酮肟、有机硅烷等,产品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氨气,这些可能是引发爆燃的因素。丁酮肟作为一种可燃性液体,在汽车、电子、建筑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设备故障可能性:化工厂中使用的导热油炉等设备可能存在故障,导致导热油泄露,与空气接触氧化释放热量,可能引发爆炸。
2、也有可能是产品引发了明火,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过高,最终引发了闪爆,因为这家化工厂生产的丁酮肟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主要用途是合成甲基三丁酮肟基硅烷和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产品,最终应用于汽车、电子、建筑等领域,具有可燃性。
3、闪爆的定义说起最近热门的闪爆,还得从2020年8月3日,仙桃市西流河镇蓝化有机硅有限公司丁酮肟车间的闪爆事故说起,该事故造成6人死亡(其中1人为受伤医治无效死亡,5人为失联人员)、4人受伤(其中1人伤情较轻已出院,3人正在救治,无生命危险)。
4、刺激性,毒性。根据查询化学官网显示。刺激性。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毒性。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在高浓度及长期暴露下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5、如果是未硫化的硅橡胶,硅羟基可以与烷氧基硅烷、乙酰氧基硅烷、丁酮肟基硅烷……以及Si-H键发生脱醇、酸、肟……以及氢气缩合反应而实现室温硫化。近年还发现在三(五氟苯基)硼催化下能与烷氧基硅烷发生脱烃缩合。
6、印刷过程如停机2~3小时,应在墨斗、辊面和印版上喷洒一层防结皮剂(丁醛肟、丁酮肟类),防止油墨氧化结皮造成再开机后的印刷故障。(7)油墨的干燥性不足时,可适当添加红燥油等干燥剂来调整。(8)收纸台上印好的合成纸印品要以隔板堆叠,隔板间堆叠高度最好不要超过15cm。
1、甲基乙烯酮的生成过程涉及多个步骤。首先,通过丙酮与甲醛的缩合反应,生成乙酰乙醇。这个反应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温度控制在51-53℃,将两种原料以1:30的比例混合在管道反应器中,保持反应时间3-4分钟。反应完成后,产物被转移到装有柠檬-丙酮的反应罐中,进行回流处理10分钟,以回收丙酮。
2、常用作乙烯基树脂、丙烯基树脂、醇酸漆、醋酸纤维素以及多种胶黏剂的溶剂。还广泛用于醋酸纤维素、胶片、薄膜和塑料的制造,也是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异丁基酮、双酚A、乙酸酐、乙烯酮以及呋喃树脂的原料。可用作稀释剂、洗涤剂以及维生素、激素类的萃取剂。
3、由丙酮与甲醛缩合得到乙酰乙醇,再在草酸存在下脱水而制得甲基乙烯酮。
4、不一样,CH3CH2OCH2CH3是结构简式只能表示乙醚,C3H6O可以表示丙醛,乙醚两种。
你说的甲基酮有歧义,可以指丙酮(二甲基酮),也可以指CH3CO—这样一个结构。如果指丙酮,那么没有什么特征的反应,丙酮和其他酮一样的性质。
甲基酮类化合物指的是结构为羰基一侧连接甲基,另一侧连接其他基团的化合物,CH3-CO-R。例如丙酮CH3-CO-CH3,又名二甲基酮。
甲基直接与羰基相连的一类化合物,可以发生碘仿反应鉴别甲基酮和非甲基酮。
脂肪族甲基酮就是通式为RCOCH3的有机物,其中R表示碳链,不包括芳香基团或氢原子(R不可以是-Ar或-H)碳氧双键一侧为CH3,否则不是甲基酮,R=Ar则为芳香甲基酮,R=H则为乙醛或其他醛类。
如果是NaHSO4,无反应。2)甲基酮也就是丙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