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天器绕一星球转,周期为1妙问此星球的密度

该星球的密度约为413×10^11 kg/m3。以下是详细的推导过程: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航天器绕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航天器的质量为m,星球的质量为M,星球的半径为R,航天器绕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则有:G×/ = m×/×R 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

当然,仍然可能相信地球是静止地处于宇宙的中心,而木星的卫星沿着一种极其复杂的轨道绕地球运动,表观上看来它们是绕着木星转动。然而哥白尼理论是简单得多了。)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圆周而是沿椭圆(椭圆是被拉长的圆)运动,从而使预言最终和观察相互一致了。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4千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相近。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 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对于星球解体的密度最值,看不懂列的那个式子?

没问题的话,你的问题答案很简单:星球即将解体的时候,表面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恰好完全用于支付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一旦自转速度超过万有引力,那么物体就会被“甩出去”,星球自然就解体了。

中子星的密度 中子星的密度极大,其半径通常不会超过15千米,但质量最大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2倍。这意味着中子星的密度接近或达到原子核的核密度。在中子星内部,所有的基本粒子紧密排列,几乎是一个紧挨着一个,这使得中子星成为宇宙中密度极大的天体之一。

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体是中子星。以下是关于中子星密度的一些关键点:形成过程: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时,经过超新星爆发形成的恒星核。尺寸与质量:中子星的半径不会超过15千米,但其质量最大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2倍。密度特性:中子星的密度非常大,相当于原子核的核密度。

楼主你好:我们来个设想,把一个小球放在该星球表面,只要星球提供的万有引力足以提供向心力,那么该星球一定不会瓦解。那么可求出P=3M/(4兀R^3),其中R是星球半径,M是星球质量。F万=4兀RPmG/3=(4Rm兀^2)/T,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小球质量。

VLT)以及哈伯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对NGC 3603和R136a两个星团进行了研究。曾经被认为是质量高达1000至3000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天体的R136a,实际上是一个高密度的星团。研究揭示了一些恒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0,000K,比太阳高7倍,并且亮度是太阳的数百万倍。至少有3颗恒星的质量接近150倍太阳质量。

...离该星球h处,有颗卫星周期为T,则该天体的密度是多少?

天体的密度公式是ρ=M/V=M/(4πR/3)。地球及其它天体的质量很大,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计算天体质量提供了可能性。

GMm/R^2=mg,可求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GM/R^2,离地一定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 g‘=GM/(R+h)^2。其中h是物体的离地高度。

所以这个星球质量是地球的倍。把这个关系带入周期公式得:这个星球的近地卫星的周期是地球近地卫星周期的倍。如果你对知识点比较熟悉,我给你一个简便方法——估测未知星球密度的推导公式,那么,就可以得出倍。

火星探测器测得地表重力约72米/秒,配合半径3397公里数据,可计算其质量(42×10千克),结合体积得密度93克/立方厘米。 天体轨道运动分析法 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系统内天体质心关系。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